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皇朝十二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皇朝十二錢
Remove ads

皇朝十二錢(日語:皇朝十二銭こうちょうじゅうにせん)是日本於和銅元年(708年)至應和三年(963年)間鑄造的12種銅錢的總稱。又稱本朝十二錢(ほんちょうじゅうにせん)、皇朝十二文錢(こうちょうじゅうにもんせん)。此外,避免使用「皇朝」一詞的研究者亦稱之為「古代錢貨[1]

Thumb
皇朝十二銭及相關錢幣(開基勝寳為模造)

發行

皇朝十二錢全部為方孔圓錢形制。貨幣價值根據律令政府的規定,每一枚均相當於一文[2] 。鑄造皇朝十二錢發行最初乃是模仿唐朝發行本國貨幣,整備貨幣制度,並用於支付遷都平城京的巨額花費,但之後也具有政治意義,例如萬年通寳為藤原仲麻呂為誇示其統治而鑄造,5年後孝謙天皇平定藤原仲麻呂之亂,發行神功開寳,宣示其正統性。萬年通寳發行之後訂下新錢1枚與舊錢10枚等值的慣例,但其實新錢大小、品質均不如舊錢。

更多資訊 圖片, 名稱 ...
Remove ads

停止使用

皇朝十二錢在10世紀之後不再鑄造,主要原因包括:

  • 劣幣驅逐良幣。
  • 煉銅技術不佳,貨幣品質逐漸降低。
  • 管理者沒有現代經濟學知識,導致貨幣通貨膨脹。
  • 社會發展尚未進入商品經濟階段,對貨幣需求不大。

以上因素導致皇朝十二錢使用率不高,以及民間失去對皇朝十二錢的信心。11世紀之後,日本國內貿易大多回歸到以實物作為通貨,貨幣則使用中國商人輸入的宋元、明貨幣,直到1608年江戶幕府鑄造慶長通寶日本才恢復鑄造本國貨幣。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