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皮勞級小巡洋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皮勞級小巡洋艦(德語:Pillau-Klasse)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德國建造的兩艘小巡洋艦的船級。該船級由首艦皮勞號和末艦埃爾賓號所共同組成。它們最初是由俄羅斯帝國海軍於1912年訂購,並由但澤的碩效船廠承建。然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意志帝國海軍在這些艦隻完工之前沒收了它們。這些艦隻在設計上與其它德國小巡洋艦類似,但缺乏水線裝甲帶。它們是首批裝備150公釐45倍徑速射砲的德國小巡洋艦,各有八門作為主艦砲。兩艘艦的最高速度則為27.5節。
Remove ads
兩艘同級艦在德國公海艦隊內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皮勞號於1915年8月參加了里加灣海戰,埃爾賓號也於1916年4月參加了砲擊雅茅斯及洛斯托夫特的行動。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兩艘艦都於日德蘭海戰中經歷了激烈的戰鬥,並由埃爾賓號取得了交戰雙方的首發命中。而在混亂的夜戰中,德國戰艦波森號不慎撞上了埃爾賓號,使它無法動彈,並導致其船員被迫鑿沉艦隻。皮勞號則繼續隨艦隊服役直至戰爭結束。隨著德國戰敗,它作為戰利艦被割讓予義大利,並更名為「巴里號」(Bari)。艦隻在義大利皇家海軍服役直至1943年6月,然後被美國陸軍航空兵轟炸機擊沉於利沃諾,並最終在1948年拆解報廢。
Remove ads
設計
1912年,俄羅斯帝國海軍尋求建造兩艘輕巡洋艦,並由但澤的希肖船廠贏得了建造合同。俄國海軍在最初訂購時為兩艘艦隻擬定的名稱分別為「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號」(Муравьёв Амурский)和「涅韋利斯科伊將軍號」(Адмирал Невельской)。它們於1913年開始架設龍骨;其中穆拉維約夫·阿穆爾斯基號於1914年4月11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兩艘艦隻於1914年8月5日被德意志帝國海軍強占,並分別以弗里舍瀉湖畔的兩座城市——皮勞和埃爾賓命名。埃爾賓號隨後於1914年11月21日下水。至1914年12月14日,皮勞號率先投入公海艦隊使用,埃爾賓號則於1915年9月4日完工。[1]
皮勞級艦隻的水線長度和全長分別為134.30公尺(440英尺7英寸)和135.30公尺(443英尺11英寸),有13.6公尺(44英尺7英寸)的舷寬,以及5.98公尺(19英尺7英寸)的前吃水和5.31公尺(17英尺5英寸)的後吃水。它們的設計排水量為4,390公噸(4,320長噸),滿載排水量則可達5,252公噸(5,169長噸)。[2]船體採用縱橫鋼框架構造,設有十六個水密艙室和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51%的雙層船底。[3]
皮勞級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為21名軍官和421名水兵。它們還配備有一些小型艦載艇,其中包括1艘哨艇、1艘駁船、2艘高低桅帆船和2艘小划艇。它們是良好的遠洋船具,但相當僵硬且顛簸嚴重。艦隻機動靈活,但入彎遲緩。轉向由單台大型舵機控制。它們在逆浪中的速度損失較小,但在滿舵時的降速則高達60%。[3]
皮勞級艦隻的推進系統由兩台船用蒸汽輪機組成,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50公尺(11英尺6英寸)的三葉螺旋槳。它們的的額定功率為30,000匹軸馬力(22,371千瓦特)。蒸汽由六台燃煤雅魯式水管鍋爐和四台燃油雅魯式水管鍋爐供應,它們被集成至中心線上的三座煙囪。這使得艦隻的最高速度可達27.5節(50.9公里每小時)。兩艘同級艦所設計的燃煤和燃油貯存量分別為620公噸(610長噸)和580公噸(570長噸),允許它們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4,300海里(8,000公里)。每艘艦隻各有三台渦輪發電機,可在220伏特的電壓下輸出功率為360千瓦特(480匹馬力)的綜合電力。[1]
Remove ads
根據規劃,這些艦隻將配備由俄國設計的八門130公釐55倍徑速射砲和四門63公釐38倍徑砲。在它們被德國海軍強占後,規劃中的武器被修改為跟隨德國新式小巡洋艦的標準化配置。德國小巡洋艦以往使用的105公釐45倍徑速射砲標準曾得到考慮,但因當局青睞於更大型的武器而被放棄。完工後,這些艦隻配備了八門單座安裝的150公釐45倍徑速射砲作為主艦砲。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前方,四門設於艦舯、每邊各一對,以及兩門並排布置在艦艉。它們亦因此成為首批裝備150公釐砲的德國小巡洋艦。[4]這些艦砲的射程為17,600公尺(19,200碼),共配備有1024發彈藥。皮勞號和埃爾賓號的副砲則為52公釐55倍徑速射砲,但其後被兩門88公釐45倍徑速射砲所取代。此外,它們還在甲板上安裝有兩具500公釐(19.7英寸)魚雷管。兩艘同級艦同樣能夠攜帶120枚水雷。[3]
由於它們是為俄國海軍訂購和設計的,因此這些艦隻並無德國在同期設計的水線裝甲帶。在裝甲保護方面,司令塔的側部有75公釐(3.0英寸)厚、頂部為50公釐(2.0英寸)厚。甲板的前部覆蓋有80公釐(3.1英寸)厚的裝甲板,至後部則弱化為20公釐(0.79英寸)。40公釐(1.6英寸)厚的斜面裝甲負責為艦隻兩側的上部提供保護。主砲還配備有厚度為50公釐(2.0英寸)的砲擋。[3]
同級艦

服役歷史
皮勞號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是在第二偵察集群度過,並在北海及波羅的海均有過行動。1915年8月,它參加了針對俄國海軍的里加灣海戰[5],後又於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中經歷了激烈的戰鬥[6]。它在交戰期間曾被一枚大口徑砲彈擊中,但僅受到中度破壞[7]。海戰結束後,它還協助受損嚴重的戰鬥巡洋艦塞德利茨號於6月2日返抵港口[8]。艦隻也參加了第二次黑爾戈蘭海戰,但在交鋒中沒有受損[9]。在戰爭的最後幾周里,皮勞號被派往公海艦隊執行最終作戰計劃[10],但艦隊內爆發的大規模叛變迫使行動被取消[11]。
一戰結束後,皮勞號作為戰利艦於1920年被割讓予義大利[2]。它更名為「巴里號」(Bari)於1924年1月正式投入義大利皇家海軍服役。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間,艦隻經歷了多次改造和重建。[12]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它在地中海的幾次戰役中曾為義大利軍隊提供火砲支援[13]。1943年,巴里號被指定擔任防空艦,但在等待改造期間,它於1943年6月在利沃諾被美國陸軍航空兵轟炸機擊沉。殘骸於1944年被德國人部分報廢,並最終於1948年1月作打撈拆解。[12]
Remove ads
埃爾賓號在其服役生涯中僅參加過兩次主要行動。第一次是發生於1916年4月的砲擊雅茅斯及洛斯托夫特;它在那裡曾與英國的哈里奇部隊短暫交火[14]。一個月後,它又出席了日德蘭海戰,並取得交戰雙方的首次命中[15]。艦隻於5月31日至6月1日夜間捲入了一場混戰[16],並於午夜過後不久,遭到己方戰艦波森號的意外撞擊,導致船體破開一個孔洞[17]。海水侵入使得發動機和發電機失靈,艦隻失去了動力,無法動彈[18]。至凌晨02:00左右,一艘德國魚雷艇將其大部分船員接走,餘下的船員則於一小時後鑿沉了艦隻;他們搭乘艦載的獨桅縱帆船逃離,後由荷蘭輪船救起[19]。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