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皮埃爾·德利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皮埃尔·德利涅
Remove ads

皮埃爾·德利涅(法語:Pierre Deligne發音:[pjɛʁ dəliɲ];1944年10月3日),全稱德利涅子爵皮埃爾·勒內(法語:Pierre René, vicomte Deligne),比利時代數幾何學者,20世紀中後期最知名的數學家之一。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20世紀70年代關於韋伊猜想英語Weil conjectures的工作。他是大數學家亞歷山大·格羅滕迪克的學生。

快速預覽 皮埃爾·德利涅, 出生 ...
Remove ads

生平

德利涅生於布魯塞爾,自幼數學天賦出眾,初中時就在老師建議下開始閱讀布爾巴基小組寫的專著《集合論》,高中時就已經獲得機會進入前沿數學家的討論班。他就讀於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曾受知名數學家雅克·蒂茨栽培,後來又被帶到布爾巴基學派的討論班上和亞歷山大·格羅滕迪克等其他重要數學家見面。他回憶第一次見到格羅騰迪克時,覺得對方高個子、大光頭的形象有點怪異[1]。已是大數學家的格羅滕迪克對當時還是新人的德利涅所問的問題給與了耐心的解釋,這讓德利涅覺得格羅滕迪克非常有親和力[2]

1968年他在亞歷山大·格羅滕迪克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1970年26歲的德利涅成為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教授。他在那裡完成了關於霍奇理論韋伊猜想英語Weil conjectures的工作。格羅滕迪克很有信心按照自己提供的一套思路框架來逐步解決韋伊猜想,並藉此證明其數學思想的威力,但是德利涅卻另闢蹊徑搞定了韋伊猜想。德利涅雖憑藉這一成績獲得了菲爾茲獎,但是他也承認老師格羅滕迪克對此事並不滿意[3]。格羅滕迪克的老搭檔讓-皮埃爾·塞爾則覺得韋伊猜想被解決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4]

1984年,德利涅移居美國,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普林斯頓的生活同樣充滿挑戰,這裡的討論會經常是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共同參加的,他也在這裡遇見了愛德華·威滕這樣的提問既有意思、又能把自己難倒的頂尖物理學家[5]。普林斯頓開展的學科研究和會議也更為廣泛,他也會忙裡抽閒去聽中國古代歷史之類的人文及社會類學科的報告會[6]

2013年,德利涅在阿貝爾獎得獎採訪中表示自己覺得導師的動機理論英語Motive (algebraic geometry)在今後10年內看不到有明顯進展的跡象,但自己也做好了被打臉的準備[7]

Remove ads

數學觀

德利涅認為研究數學應該更關注新工具的創造和對學科大圖景的理解。他的導師格羅滕迪克曾對他說過數學絕不是一種競賽式的活動。[8]

個人生活

逸聞

他笑稱物理學家經常喜歡套用一些原理說不清、道不明的數學技巧,但是不得不承認其做法確實很管用,得到的計算結果有不少還都是對的[9]。物理學家愛德華·威滕能看穿複雜數學公式和證明背後的直觀圖像的本領也令他不得不服[10]

榮譽

德利涅1978年獲得菲爾茲獎,1988年獲得克拉福德獎,2008年獲得沃爾夫獎,2013年獲得阿貝爾獎

2006年比利時國王封德利涅為子爵[11]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