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皮耶特羅·馬加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彼得羅·安東尼奧·馬加蒂 (Pietro Antonio Magatti) (瓦雷澤,1691年6月20日-瓦雷澤,1767年5月22日)是一位18世紀的義大利畫家,倫巴第巴洛克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18世紀歐洲繪畫轉型時期的重要人物。
生平
他於1691年出生在瓦雷澤。在博洛尼亞跟隨喬瓦尼·焦塞福·達爾·索萊學習,吸收了艾米利亞完整的巴洛克藝術語言。返回倫巴第後,他活躍於米蘭、瓦雷澤以及提契諾州,在宗教祭壇畫和壁畫方面展現了才能,同時也為私人收藏創作了精緻的肖像。他的委託人既包括宗教修會,也包括倫巴第的貴族家庭,使他成為一位受人尊敬和追捧的畫家。
風格
馬加蒂的風格結合了博洛尼亞巴洛克的語言和柔和、感性的色彩,預示了洛可可的解決方案,使他成為18世紀倫巴第繪畫文化的獨特詮釋者。他的宗教題材作品體現了戲劇性和強烈的情感參與,而世俗和神話題材則展現了優雅和精緻的品味。
代表作品
- 《該隱與亞伯》(布面油畫,私人收藏)
- 《以撒的獻祭》(私人收藏)
- 倫巴第和提契諾州的教堂及宮殿壁畫群,其中包括帕維亞的梅扎巴爾巴宮殿。
收藏作品的博物館
- 布雷拉美術館(米蘭)[1]
- 波爾迪·佩佐利博物館(米蘭), 聖卡洛·鮑羅梅奧肖像 (馬加蒂)
批評分析
作為18世紀義大利繪畫轉型的標誌性大師之一,馬加蒂在瓦雷澤舉辦的首次專題展覽中得到了學術界的重新評價。隨展出版的書籍收錄了一系列論文,從他在博洛尼亞的起步到藝術成熟,詳細分析了他與宗教和私人委託者的關係。展出的四十五幅作品因其高質量或最近被重新歸屬而入選,形成了一個堅實而連貫的作品群,確認了馬加蒂作為義大利18世紀繪畫文化主角的地位。
批評比較
一些學者指出,彼得羅·安東尼奧·馬加蒂 (Pietro Antonio Magatti) 的作品與威尼斯畫家詹巴蒂斯塔·皮托尼存在相似之處,二者在時間和宗教、歷史題材上具有共同點。特別是一些構圖上的相似性暗示,馬加蒂可能參考了皮托尼的範例,並根據更為個人化和感性的倫巴第敏感性進行了再創作。與皮托尼的比較使馬加蒂置身於18世紀更廣闊的歐洲繪畫全景中,與威尼斯學派展開對話。
市場與評價
進入21世紀以來,馬加蒂作品的市場價值顯著上升,尤其是宗教和歷史題材的作品。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