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真德秀
南宋名臣、儒家學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真德秀(1178年—1235年),本姓慎[1],字景元,後改景希,因其出生地而號西山,後世稱西山先生,生於兩浙東路處州龍泉縣西鄉五都西山,福建路建寧府浦城縣(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南宋名臣、儒家學者,屬朱熹理學一派。
生平

真德秀出生於兩浙東路處州龍泉縣西鄉五都西山[2],後遷居福建路建寧府浦城縣。真德秀本姓「慎」,因南宋孝宗趙昚(「慎」古字)諱「慎」改姓「真」[3]。
四歲,開始讀書,過目成誦。十五歲,父逝,其母吳氏力貧教之。同郡楊圭讓他與自己的孩子一起學習,又把女兒許配給他。後來又師於朱熹弟子詹體仁。
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真德秀登進士。
開禧元年(1205年),中博學宏詞科。
嘉定元年(1208年),升任太學博士,侍奉經筵。後因與史彌遠對金和戰的立場產生矛盾,遂力請去。
嘉定十五年(1222年),真任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他立有《西山政訓》,以四事與同事共勉。
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真德秀被召回,任中書舍人,後升任禮部侍郎,負責領導學士院,但不久後仍然因為不能容於史彌遠而去職。
紹定五年(1232年),史彌遠失勢,真德秀被重新起用,先後在泉州、福州任知州。擔任泉州知州期間,真德秀兩次指揮部下擊敗來犯的海盜(1218年的王子清、趙希卻船隊和1232年的周旺一船隊)。
傳說泉州大旱時,真德秀向安溪縣的守護神清水祖師求雨,果然立刻下起大雨,真德秀為感謝神威,於是在祖師廟「真人」之匾額之上,添上一個「真」字,成為「真真人」,其意為誇獎清水祖師是「真人」之中的「真人」。[來源請求]
端平元年(1234年),史升任戶部尚書,真德秀被改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宗端平二年(1235年)任參知政事,時已得疾,不久因病辭職,同年五月初十日午時逝世,諡文忠。
一般以為真德秀是程朱理學的繼承者。陳衍錕說:「閩學之倡也始於龜山,其盛也集於朱子,其末也振於西山。」全祖望也說:「乾淳諸老之後,百口交推,以為正學大宗者,莫如西山。」[4]但有學者以為還接受了陸九淵之說。
真德秀的著作有《西山甲乙稿》、《大學衍義》、《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等書,不止於此,真德秀也是宋朝著名的詩詞作家。真德秀第十九代孫真采編有《西山年譜》。
Remove ads
歲幣之議

宋寧宗開禧二年五月(1206年,金章宗泰和六年),主戰派的韓侂冑對金發動戰爭,史稱開禧北伐,結果為金人所敗。史彌遠為首的主和派因此興起,南宋最後以「伯姪關係、歲幣增為銀絹各30萬、疆界如舊」與金訂立嘉定和議(1208年,寧宗嘉定元年)。[5][6]嘉定七年(1214年,金宣宗貞祐二年)七月,金人遣使告知遷都汴京一事後,南宋興起反對輸納歲幣的言論。其中,真德秀在同年七月、十一月提出罷歲幣、北伐的主張,使得主戰言論獲得支持。[7]

關於真德秀在嘉定年間歲幣爭議的立場,過去對此多注意於真德秀反對求和、罷歲幣,但真德秀在嘉定六年(1213年)對金的態度仍是支援金朝,以抗衡蒙古。當時真德秀奉命出使金國,並藉此研究形勢,提出與蒙古交涉是最難處理的狀態。而在得知金人南遷至汴京後,南宋反對輸納歲幣意見興起,真德秀原本「因而撫柔,尚易為力」的立場,轉變為罷歲幣,支持主戰、北伐。[8]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