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石板墓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石板墓文化(英語:Slab Grave culture),又譯四方墓文化,是出現於蒙古高原與外貝加爾的史前人類文化,年代介於晚期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之間,約為公元前13世紀至前6世紀[2][3]。
名稱來源
石板墓文化的名稱,來自於在這個區域中發現的古代墳墓風格。這類型的墳墓,是四方形的箱形墳穴,在邊緣樹立大型石板,圍繞墓地。俄國考古學者波羅斯卡(Gregorii Borovka)將這個類型的古代墳墓稱為石板墓(俄語:плиточная могила,德語:Plattengrab,英語:slab burial)。之後成為這個文化類型的稱呼[4]。
分子人類學研究
目前已測序的石板墓文化男性中的主要Y-DNA單倍群已被確定為單倍群Q-M242(5/8 Q1a1a-M120 和 1/8 Q1a2a1c-L330),少數屬於單倍群N-M231(2/8 N1a1a1a1b-M2019),均被認定為屬於東歐亞父系單倍群類型。匈奴為石板墓文化的後繼者,但從石板墓文化時期到匈奴時期的過渡,以西歐亞父系血統取代石板墓文化原本的東歐亞父系血統為特徵,而西歐亞母系血統並沒有隨之增加。[5][6][7][8]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