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坎土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坎土曼
Remove ads

坎土曼維吾爾語:كەتمەن,拉丁維文:ketmen),或譯作坎土鏝砍土曼時譯為恰特滿,是生活在新疆及周邊地區的維吾爾族農民使用的農具。坎土曼兼具鋤頭和鐵鍬的功能,有「萬能工具」的稱號[1]

Thumb
新疆的坎土曼(右)

樣式與功用

坎土曼是由維吾爾族鐵匠專門製造的鐵製工具[2]。坎土曼有不同的大小,大的一般長30厘米,寬25厘米,小的一般長25厘米,寬20厘米。坎土曼一般重1到2公斤,也有3到5公斤的特大號坎土曼,坎土曼的柄一般由杏樹、梨樹或桑樹的木頭製成,長大概1.5米。一般情況下,南疆地區的維吾爾農民會使用較大的坎土曼,而北疆地區的坎土曼較小。男性使用的較大,女性使用的較小。坎土曼樣式類似鋤頭,但比鋤頭大得多,因為新疆各地土質和各地不一的習慣,坎土曼的形狀也有所不同,主要有圓頭、方頭或舌形頭等,其中吐魯番地區多為齊頭方型,庫車縣一帶使用的坎土曼多為尖頭長形[2][1][3]。因為需要鏟土,坎土曼具有一定弧度。肩寬背厚刃薄的坎土曼坎可以較為輕易的鏟斷樹根或者磚塊[2][1]。坎土曼一般採用加鋼的刃口。為避免卷刃、崩刃,打造坎土曼的時候需要掌握較好的熱處理技術[1]。打造坎土曼的鐵匠會在坎土曼上鍛造或雕刻花紋和圖案,或者是自己的姓名[1]

坎土曼兼具鋤頭和鐵鍬的功能,主要可以用來翻地、挖渠、裝撒飼料、鬆土除草、引水灌田等[4][1]。除了用於干農活,在田間休息的時候,洗乾淨的坎土曼會用來盛放饢、水果等食物,有時候也會被用來當作農忙休憩時的臨時枕頭[1]。坎土曼不僅是新疆的維吾爾農民的農具,生活在在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農民也在使用坎土曼[1]

Remove ads

歷史

「如果說中國的革命是從小米加步槍起家,經過發展而取得勝利的話,那麼新疆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則是以赤手加砍土曼打開局面並奠定取勝基礎的。」
Thumb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館藏的直徑36厘米的坎土曼
Thumb
喀什賣坎土曼的鐵器店

坎土曼在新疆的歷史悠久。在克孜爾千佛洞第175窟的壁畫中就有兩個正在挖地的男子,他們所使用的工具類似現在的坎土曼[6]。雖然坎土曼的詞源暫不清楚,但在二十世紀初伯希和等人在敦煌出土的30多件回鶻文文獻中有提到坎土曼一詞[6][7]。一封公元十世紀的回鶻文書信提到「讓駱駝吃草,兩塊絲和兩隻坎土曼留在家裡使用」[7]。11世紀語言學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所撰寫的《突厥語大詞典》之中也提到坎土曼是一種農具。《古突厥詞典俄語Древнетюркский словарь》也曾收錄該詞,並稱其為кетмень(鋤頭)。俄語кетмень的使用也可見坎土曼的使用不僅歷史悠久,範圍也很廣泛[6]清代七十一編纂的《西域見聞錄》以及傅恆劉統勛等人編纂的《欽定皇輿西域圖志》中對坎土曼的記載為「恰特滿,形似鐵钁,其頭甚圓。以棗木為直柄,用以垡土開溝,並引溝水灌田」[8][9]

進入二十世紀下半葉,不僅是維吾爾農民,其他生活在新疆的人們也開始使用坎土曼作為開墾農田的工具。1950年,新疆軍區開始開展生產建設工作,曾向蘇聯訂購5萬把坎土曼。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中還收藏著一把經過多年使用直徑仍剩36厘米的大坎土曼,這把坎土曼被定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5]農業合作化運動後,坎土曼難以完成大面積農田種植的任務,坎土曼逐漸被新型農具、機械農具所代替[3]

坎土曼也被文學作品所記錄,劉亮程曾以坎土曼作為主題之一創作了小說《鑿空》[10]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