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磁吸效應 (臺灣)
臺灣經濟現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臺灣,磁吸效應通常指中國大陸市場吸引臺灣產業與人才的現象[1][2]。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曾採用讓利政策來增加對台灣的磁吸效應。
![]() |
學者們同意磁吸效應會對臺灣經濟與產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但針對磁吸效應的理由與解決方案則不一致。學者們針對磁吸效應歸納的主要成因,為中國大陸與臺灣的經濟環境與政策,以及兩者的差距。解決方法則從早期的開放市場,變成後來的政府介入。
定義
2003年,時任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曾針對「磁吸效應」表示:「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可觀的市場潛力,讓很多跨國企業對大陸市場有很大的憧憬,因此紛紛前往大陸『卡位』;再加上大陸產品製造能力快速提升,以大陸作為生產據點前往投資設廠的跨國企業也愈來愈多,這就是所謂『磁吸效應』。」蔡英文認為,磁吸效應對臺灣而言,是機會與風險並存。[1]盛盈仙則認為中國大陸市場力量巨大,會把全世界的資金及人才,如同磁鐵般吸到中國大陸市場內。[1]海軍軍官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許世宗認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經濟崛起,吸引臺灣與其他世界經濟大國的人才與資金,是為磁吸效應。[2]
成因
2004年,林美惠等人在探討當年臺灣失業率時,認為「磁吸效應」是產業外移到中國大陸所產生。[3]2011年,辛炳隆以台商與台幹赴中創業與就業為實例,認為中國大陸對臺灣的磁吸效應日益嚴重;相較之下,臺灣政府對中國大陸專業人士的限制多,造成兩岸人才的單向移動,形成資訊與人才交流上的不對等。[4]李政德在2015年認為,如果臺灣經濟自由化程度不如中國大陸,那規模更大的中國大陸磁吸臺灣,實屬必然現象。[5]盛盈仙在2014年,發現中國大陸的進出口額,皆壓倒性高出台灣許多,導致兩岸經濟力分配發展不均。盛盈仙認為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的國力、資源與經濟上分佈不平均,使臺灣無法違逆磁吸效應。[6]
2017年,陳子昂把海峽論壇描述為中國大陸政府的懷柔政策,是中國大陸對臺的「磁吸政策工具」。[7]曾志超在2018年指出,臺灣的人才流動較為自由,國民經常赴外國工作,尤其是專業人才選擇更多。他進一步指出,臺灣的產業轉型不順利、導致平均薪資無法成長、發展舞台也較為受限,導致臺灣人才流失嚴重。並認為認為中國大陸於2018年實行的惠臺31項措施會加大磁吸效應。[8][9]2022年,柳金財認為海峽論壇導致磁吸效應外,還讓臺灣社會走向分裂;並認為民進黨政府對海峽論壇的敵視性態度,加強了這方面的傾向。[10]2022年,陸委會委託學界研究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與其單邊政策的影響。報告指出惠台31項措施為中國大陸各地政府嘗試磁吸臺灣企業,以透過臺商影響臺灣社會的措施。並稱其為「融臺政策」。[11]2023年,高長指出習近平治理下的中國大陸,以「普惠融合」為對臺主要經貿政策。其政策特別著重於「磁吸臺灣資源到大陸」。[12]許世宗則指出,中國共產黨試圖透過各種管道交流與交流互惠政策,形塑自身對臺平民的印象,以讓臺灣民眾認同中國大陸經濟與己休戚相關。[13]
Remove ads
效果
2004年,林美惠認為中國大陸磁吸效應,的確對影響臺灣的失業率;但也認為當時的失業情勢除了磁吸效應外,還受到各種國內外環境的影響。[14]2009年,黃政傑對政府承認中國大陸學歷提出擔憂,認為承認其將導致更多臺灣學生赴中國大陸就學,加快中國大陸對臺磁吸效應。[15]辛炳隆在2011年指出,磁吸效應會削弱台灣產業競爭力、影響臺灣的產業發展與就業市場。[4]多數學者也警告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會提高總體經濟的風險。[1]李政德則在2015年指出,磁吸效應一旦發生導致產業鏈外移,就可能產生產業空洞化。[5]2022年,陸委會的研究發現,中國大陸的融臺政策所引發的磁吸效果有限:臺商聚落沒有大幅改變、臺灣電子業對中國大陸研發也興趣缺缺。美中貿易戰促使臺商離中國大陸,也影響了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但中國大陸竭力挖角臺灣的半導體產業人才與企業的效應需要觀察。[16]2023年,高長也觀察到在中國大陸勞工成本增加、環境要求更嚴苛、以及美中貿易戰的大環境下,普惠融合政策無法挽回赴中投資下跌的趨勢。[17]許世宗則發現中共「以經促統」、「以商圍政」、「以民逼官」的對臺政策與磁吸效應,已經多方面影響到臺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看法。許世宗認為,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果雖未絕對成功,但已鬆動臺灣民心。[18]
解決方法
2011年的辛炳隆針對磁吸效應,則認為要蒐集臺灣人前往中國大陸工作的情形、分析其對其影響,以方便政府決策。同時應當考慮開放中國大陸專業人士來臺工作。[4]2014年的盛盈仙,同意磁吸效應產生過度依賴中國大陸的風險問題。但盛盈仙從過去的研究,認為臺灣應善用中國大陸低廉的人力成本、資源、技術與市場規模,提昇自身的價值。[19]2015年,李政德針對潛在的磁吸效應,提出應放寬法規與制度限制、把陸資視為外資等措施,壯大臺灣的市場。[5]
陳子昂在2017年認為,中華民國政府應留意海峽論壇對臺灣年輕人產生的磁吸效應、並呼籲改善臺灣投資環境。[20]2023年的陸委會針對中國大陸磁吸效應的研究,建議女政府應重視、建置、並蒐集相關中國大陸相關政策,以利評估相關政策。此外,報告也建議要立法保護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協助臺商的產業移轉、並提醒赴中投資的風險。[21]2023年,許世宗提出要提昇臺灣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改善臺灣的投資環境與產業以給予年輕人前景外,還需要增強宣傳,讓臺灣民眾「認清中共的真面目」。[22]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