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磁山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磁山文化(公元前6000年 – 前5000年),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考古學文化,得名於1933年在河北省武安縣發現的磁山遺址,年代約為距今8000年-7000年前,主要分布在太行山東麓、燕山山麓以南、黃河以北的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地區,即河北省[1]。
與大地灣文化約為同時,與臨近的裴李崗文化及北辛文化分享了許多共同的文化特徵。磁山文化下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組成中原先民一個完整的發展鏈條[2]
遺址
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遺址比較密集的地區在武安縣境內的洺河流域。除磁山遺址外,重要遺址還包括河北保定容城坡上遺址、河南淇縣花窩遺址等。
生活
居民從事原始農業,農作物以粟為主。考古人員發現了較多的石鐮、石鏟、石刀、石斧,說明此時的農業生產已經進入「鋤耕農業」階段。磁山和花窩遺址出土的豬和狗的骨骼為原始家畜飼養提供了證據。各遺址普遍出土的骨簇、魚鏢等狩獵工具說明漁獵也是居民經濟生活的重要輔助。製陶業較原始,處於手制階段,火候不高,前期多夾砂褐陶,紋飾有繩紋、編織紋、篦紋等,器形以陶盂和支座為主,亦有罐、杯、盤等,後期夾砂紅陶和細泥紅陶逐漸增多,三足缽數量較多,出現了與圓足罐等。石器多為磨製,亦有打制。住房為圓形或橢圓形半地穴式建築,早期無門道,後期出現階梯式門道。儲藏東西的窖穴發現較多,內有糧食堆積。
在磁山遺址中,發現80多個糧食窖穴,共約十萬多斤,一開始鑑定為粟。[4]後來2009年經重新鑑定,只有一小部分的糧食遺存是粟,且年代較晚;大部分都是黍。[5][6]
Remove ads
研究

磁山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關係密切,有人提出了「裴李崗·磁山文化」,將它們視為同一種文化類型。[10] 也有學者認為它們是有一些共同特徵的兩種不同文化類型。[11]總體看來,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後期比較接近。
注釋
參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