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磔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磔狗(拼音:zhé gǒu),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祭祀或巫術儀式,指將狗的身體分裂肢解,懸掛於城門或道路上,用以祭祀、禳災或驅邪。此習俗的原始記憶與先民對抗瘟疫的經驗密切相關。其源頭可追溯至商代,在先秦時期已相當普遍,至時期依然存在,其背後蘊含著古人對於自然、疫病和鬼神的獨特觀念。

歷史記載

殷商源頭

」的本義是分裂、肢解牲畜以作祭祀。[1]周禮·春官宗伯》中提到「以疈辜祭四方百物」,東漢學者鄭玄注曰:「疈,疈牲胸也。疈而磔之,謂磔攘及蠟祭。」[2]

根據甲骨文的記載,殷商時期已有用狗獻祭以止風、祛疾的習俗。卜辭中可見向「帝史風」(上帝的使者風神)獻祭二犬、九犬的記錄[3],也有為「寧疾」(平息疾病)而祭祀九犬的卜問[4]。這表明在商代人的觀念中,風、四方、疾病與鬼神之間已建立起聯繫,而獻祭犬牲是祈求神靈庇佑、止風祛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周秦漢的發展

此習俗最早的明確傳世文獻記載見於《史記·秦本紀》,其中提到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時,「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門」,以「御蠱」。[5] 這一記錄說明至少在春秋時期,國家已將磔狗作為正式的祭祀活動,用於防治「蠱災」(被認為是酷暑引發的疫病)。

漢代,此俗依然盛行,並被賦予了更系統的陰陽五行解釋。東漢學者應劭在其著作《風俗通義》中專門設有「殺狗磔邑四門」一條,詳細解釋了這一儀式的理論依據。[6] 此外,《禮記·月令》中記載的「九門磔攘」儀式,也與磔狗有關,是古代重要的季節性驅邪活動。[7]

晉代學者郭璞在為《爾雅·釋天》作注時也提到:「今俗當大道中磔狗,雲以止風。」[8] 這表明磔狗止風的習俗在當時民間依然流傳。

目的與信仰

磔狗儀式的目的主要可分為禳災與逐疫辟邪兩大類。

禳災避禍

古人認為通過磔狗可以抵禦自然災害和疫病。[9]

  • 止風:古人相信風神與狗有關,因此在道路中央磔狗被認為可以鎮住風神,平息風災。
  • 御蠱:所謂「蠱」或「蠱災」,指的是三伏天酷暑所產生的「熱毒惡氣」或疫病。唐代張守節在為《史記》作注時解釋,狗屬於「陽畜」,在城門處張磔陽性的狗,可以用其陽氣禳除暑熱的毒氣。

逐疫辟邪

在古人觀念中,瘟疫的發生與「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有關,這種反常氣候會產生「鬼厲之氣」,導致疫病流行。[10] 磔狗與儀共同構成了一套應對瘟疫的巫術。儺儀的目的在於「驅逐」宅內的疫鬼,而磔狗則是在城門等關鍵位置設下防線,以「封鎖」和「抑止」鬼魅疫氣的再次侵入。鄭玄注《禮記·月令》時便指出,在季冬舉行大儺,「又磔牲以攘於四方之神,所以畢止其災也」,明確了其「畢」與「止」的雙重防禦功能。[11]

儀式邏輯與象徵

古人之所以選擇狗作為儀式核心,源於對其多種特性的聯想,認為這些特性足以對抗兇猛迅捷的瘟疫。

守衛與防禦

狗最核心的特性是守衛與警戒。古人認為,門戶不僅是人世的出入口,也是鬼神進出的通道,如《左傳·成公十年》記載晉侯夢見厲鬼「壞大門及寢門而入」。[12] 因此,在門戶處磔狗,意在設立一道屏障,以狗的守衛本能抵禦鬼魅與疫氣的入侵。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中,在主棺室通往禮賓廳的門洞處,就放置了一具「狗棺」,其目的正是希望以狗的守衛能力,防止墓主在另一個世界受到驚擾。[13]

通靈與辟邪

狗具有夜視能力,能在夜晚保持警覺。而夜晚在古人觀念中是鬼魅活動最頻繁的時刻,因此人們相信狗能看見人所不見的邪祟。這種通靈的特性,使狗成為人與幽冥世界的中介。睡虎地秦簡《日書》中便有「神狗偽為鬼」的記載,描述了狗能化身為鬼作祟的情形,反映了狗在民間信仰中與鬼神世界的深刻聯繫。[14]

迅捷與兇猛

瘟疫具有發病急、傳播快的特點,古人稱之為「疾如風雨」。[15] 而狗以其奔跑迅捷、動作敏捷著稱,古人希望藉助其速度來對抗疫病的迅速蔓延。同時,狗也具備兇猛暴戾的攻擊性,如《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晉靈公竟「嗾夫獒焉」以攻擊趙盾。[16] 面對如同鬼魅般兇惡的瘟疫,古人採用磔狗的方式,正是基於一種「以暴制暴」的厭勝巫術思維。

演變與式微

隨著時代變遷,「磔狗」這種過於殘忍的習俗逐漸被替代。例如,人們後來改用草編的狗,即「芻狗」,來代替活狗進行祭祀。這種芻狗外面穿上花衣,祭祀後便丟棄於路上,任車馬踐踏。[17]

至近代,磔狗的習俗在中國內地已基本絕跡。不過,在某些地區的傳統信仰中仍可見其遺緒,例如台灣一些金紙店仍有出售竹條紥製、外麵糊紙的「天狗」,供民眾買回焚化以禳災。[17]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