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人格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社會人格學(英語:Socionics)是一種1970年誕生,將人格分為16種類型的心理學理論。此理論可以幫助預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1]。
![]() |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或許不適合百科全書。 (2013年9月24日) |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可以預測的,堅信此點的人們將他/她們的期望寄託於社會人格學之上。它是一個嶄新的心理學理論,而體現這一關係的是被定義的16種人格類型。
人格類型,也被稱作社會人格類型,並非是短期存在的,也不是在一天或一年內就能被改變的。人格類型無關於個人的教育背景,所屬的文化階層以及他所從事的職業,它關乎的是日常環境中人與人間信息上的交換和行為上的互動[2]。每一種人格類型既有它的優勢也有它的劣勢:在社交過程中的能動性便在於多少地受到互動一方的牽制。很多時候,屬同一類型的兩個人看似是一對雙胞胎,但事實上,他們並不存在血緣上的聯繫。這可能是人格類型由遺傳基因所決定的一個證據。
人格類型在人際關係中扮演比教育更重要的角色。心理學包含有若干種各不相同的人際關係學理論。但很多心理學家會忽略人格類型在人際關係中的影響力,而認為所有現象都取決於人後天所受的影響,如背後的文化背景,所處的社會階層,個人的成長過程和他們擁有的職業等等。就算某些接受了這人格類型一觀點的專家,他們也無法給出一個統一的答案。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