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社區巴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社區巴士(又稱居民巴士),視乎各城市,有路線由3公里至20公里不等。中國大陸以短距離為主,起「最後一公里」作用;美國和香港以長距離為主,主要給市郊居民通勤至市中心。

歷史

社區巴士的源起可追遡至「訂閱制公車」(subscription bus)[1],即是需預先登記才能上車的公車。[2]美國的訂閱制公車甚少由政府營運。由私人公車公司營運的城市,有密蘇里州聖路易(1958-)、華盛頓特區(1966-)、洛杉磯(1967-);社區居民組織營運的有維吉尼亞州里斯頓(1968-)、舊金山(1962-);由雇主營運的有華盛頓特區國家地理頻道公司(1968-)、洛杉磯市政府(1974-);由交通部門營運的有舊金山金門大橋、高速公路與交通專區[2][3]上述美國例子,營運距離平均為22英里,也有低至12.5英里,高至45英里。[2]

社區巴士在中國大陸是新現象,上海在2009年才開始推出第一條社區巴士路線,北京市亦於2011年開通首批「專」字頭微循環社區巴士。[4]

定位

短距離的社區巴士,定位為改善居民小區出行服務的接駁路線,大都串聯了居民區、地鐵站、公車轉乘站、學校、社區服務中心、商場等客流集散點。[4][1]以上海為例:據2011年調查,上海的社區巴士以7公尺長的小車為主,額定載客28人;常規公車則以12公尺長的大車為主,額定載客80人。上海的社區巴士線路長度3公里,間距500公尺;常規公車線路長度20公里,間距1100公尺。[4]

競爭者

短距離社區巴士,以上海為例,若沒有社區巴士路線乘客可能採用其他替代交通方式,其中:全程步行非機動車交通(包括自行車助電動車)比重分別占23%和13%,說明社區巴士吸引了一部分原來採用慢行交通出行的人群;公車比重占34%,說明社區巴士可緩解(分流)既有路線的擁擠程度,但也可能導致部分路線營運效益下降;野雞車比重占11%,說明社區巴士能打擊野雞車。[4]

各城市情況

引用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