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郊狼暴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郊狼暴龍(屬名:Suskityrannus,意為「郊狼暴君」;suski在祖尼語意為「郊狼」)是生活於白堊紀晚期,約9200萬年前的拉臘米迪亞南部的一屬小型暴龍超科的獸腳類恐龍。模式種兼唯一種為哈氏郊狼暴龍(Suskityrannus hazelae)。[5]其正模標本發現於新墨西哥州西部,祖尼盆地屬於土侖階的棕山組地層。[6]
Remove ads
歷史

最初的化石由維吉尼亞地質學教授羅伯·丹頓(Robert Denton)和梅薩當地青年、同時也是與古生物學家道格·沃夫(Douglas G. Wolfe)一同挖掘的博物館志工史特林·奈思比所發現。[7][8][9]在1998年沃夫和詹姆斯·科克蘭敘述祖尼角龍的論文中,首次提到了關於本物種的發現,當時被當作一種小型馳龍科。[10]後來本物種先後於不同媒體中被多次非正式稱呼,如「祖尼的虛骨龍類」(Zuni coelurosaur)[11]、「祖尼的暴龍類」(Zuni tyrannosaur)[12]、「祖尼暴龍」(Zunityrannus)[13]直到2019年,這時已成為古生物學家的奈思比和同事將本物種正式敘述、命名為原始暴龍超科的新屬新種:哈氏郊狼暴龍(Suskityrannus hazelae)。[3][14]正模標本MSM P4754(部分關節連接的頭骨及少數顱後骨骼)和副模標本MSM P6178(部分關聯的遺骸,包括少數顱骨和不完整的顱後骨骼)皆保存於亞利桑納自然史博物館。[3]
Remove ads
敘述

郊狼暴龍的兩組標本經測量約1公尺高、3公尺長、介於20至40公斤重。兩隻可能都是幼年個體,[15]其中一隻根據骨環推測出死亡時有三歲。郊狼暴龍的頭骨和腿部比其他暴龍超科來的更苗條,[16]但已經具備暴龍類身體結構的關鍵性特徵,包括系統發生學上已知年代最古老的暴龍類併蹠骨。此外作為一種早期暴龍類,郊狼暴龍很可能也具有羽毛,雖然化石中未找到證據。與身體相比,郊狼暴龍的腦部比例相對較大。

分類
| |||||||||||||||||||||||||||||||||||||||||||||||||||||||||||||
古生物學
郊狼暴龍所生存的新墨西哥州區域是個盛產化石的地方,棕山組的化石紀錄了早白堊世到晚白堊世之間的動物群轉換期。當時環境是有著茂密森林、氣候潮濕的沿海地區。該地發現了祖尼角龍、懶爪龍、一些黑亞瓦提龍標本、[14][17][18][19][20]此外還有尚未敘述的甲龍類。[21]其他動物發現則有鱷魚和可能的海龜科。[2]
郊狼暴龍對於研究暴龍類演化歷程的重要意義在於,牠不僅填補了的年代上的空窗期,還有助於系統發生學、形態學演變的分析。[22]
大眾文化
2002年探索頻道的紀錄片恐龍紀元第四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將本物種描述為群體行動、形似鳥類的小型馳龍科掠食者,棲息於森林環境,並以同棲地的祖尼角龍為食;另外片中還有出現小型虛骨龍類,亦是參考同樣標本而描述出的不同形象。2011年BBC的紀錄片恐龍行星第六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此時的形象已修正為暴龍類,會群體攻擊同棲地的懶爪龍。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