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神聖羅馬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神聖羅馬皇帝
Remove ads

神聖羅馬皇帝,中世紀時正式稱呼為羅馬人的皇帝拉丁語Imperator Romanorum,德語:Kaiser der Römer),近世以來也被稱為德意志-羅馬皇帝拉丁語Imperator Germanorum,德語:Römisch-deutscher Kaiser[1],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和國家元首。在中世紀近世時期,該帝國被天主教會認為是羅馬帝國的唯一合法繼承者[2]

快速預覽 羅馬人的皇帝, 詳情 ...
Remove ads

理論上,皇帝被認為是「同儕之首」(primus inter pares),相較歐洲其他天主教國家的君主更有威望。[3]實際上,皇帝的實力取決於軍隊和盟友,政治聯姻亦是其中一個因素。自16世紀起,宗教改革使得帝國的「神聖性」受到質疑,維持帝國的地位變得越來越困難。

加洛林王朝時期(800-924年)皇帝是世襲的,到了13世紀則演變為選舉君主制,由選帝侯選出。歐洲許多王室都曾世襲過皇位,尤其是鄂圖王朝(962-1024年)和薩利安王朝(1027-1125年)。自1440年至1740年,皇位由哈布斯堡王朝世襲。 1804年拿破崙宣布自己為法蘭西皇帝西歐由此產生了第二個皇帝。法蘭茲二世對此做出回應,除了已經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外,還宣布自己為奧地利皇帝,以此試圖維持法國和奧地利之間的平等,同時也說明了神聖羅馬皇帝的頭銜比他們都高。1805年12月奧地利在災難性的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戰敗,第三次反法同盟以失敗告終。1806年8月法蘭茲二世迫於壓力遜位,改稱奧地利皇帝法蘭茲一世,神聖羅馬帝國就此終結

皇帝被視為天主教的捍衛者。即使在宗教改革後,當選皇帝(Imperator electus)也仍是天主教徒。在馬克西米連一世之前,當選皇帝必須由教宗加冕。查理五世是最後一位由教宗加冕的皇帝,於1530年加冕。但皇帝經常與教宗發生衝突,尤其是在敘任權鬥爭時期。

雖然賽奧法諾瑪麗亞·特蕾西婭等女性發揮了強大的影響力,但是神聖羅馬帝國從未有過女皇帝,掌握實權的女性只能先讓自己的丈夫成為神羅皇帝,然後用「帝國皇后」的名義代為執政。

Remove ads

頭銜

Thumb
選帝侯紋章圍繞著帝國紋章英語Coats of arms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Thumb
12世紀史特拉斯堡主教座堂彩色玻璃窗上的查理曼,現存於聖母院博物館

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年在位)起,羅馬皇帝開始推行基督教,教會也開始擁戴皇帝。皇帝肩負著執行教義,根除異端,維護教會統一的責任。[4]除此之外,皇帝還負責召集大公會議以解決基督教事宜。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繼續召集大公會議。[5]

尼波斯於480年去世後,「西皇帝」(英語:Emperor in the West)這一頭銜就消失了,但蠻族國王英語barbarian kingdoms仍然承認「東皇帝」的權威。6世紀時查士丁尼一世重新征服義大利,確立了東羅馬帝國在該地的權威。但教宗仍試圖控制君士坦丁堡教會,雙方仍有摩擦。直到8世紀末,教宗仍然承認羅馬皇帝對君士坦丁堡的統治,但此時東羅馬的軍事實力正日趨衰落,教宗只好向法蘭克人尋求庇護。800年,由於受到貴族排擠,教宗良三世查理曼求助,查理曼出兵保護。由於東皇帝君士坦丁六世已於797年被其母伊琳娜廢黜並取代,[6]良三世藉機宣佈女性不能稱帝,皇位空缺,並加冕查理曼為羅馬皇帝(拉丁語Imperator Romanorum)。[6]在硬幣上,他的稱號是「奧古斯都皇帝,查理」[註 1]。在公文中,他的稱號是「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奧古斯都皇帝」[註 2]和「蒙上帝加冕,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偉大而和平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註 3]。其後,東羅馬皇帝仍自稱羅馬皇帝,但承認查理曼及其繼承者為「法蘭克皇帝」和「德意志皇帝」。[7]

隨著教宗權力的增長,教宗和皇帝在教會管理方面發生衝突。最著名也最激烈的衝突是11世紀亨利四世和教宗額我略七世之間的敘任權鬥爭

自962年鄂圖一世加冕起,皇帝由東法蘭克國王壟斷,以東法蘭克王國為主體的神聖羅馬帝國誕生。「神聖」(拉丁語sacrum)一詞最早於腓特烈一世時期用於帝國稱號。[8]。而「羅馬」一詞則反映了「皇權傳遞」原則。根據該原則,神聖羅馬皇帝是西羅馬皇帝的繼承者。

在德語歷史學中,為了和德意志皇帝羅馬皇帝相區別,神聖羅馬皇帝也被稱為「羅馬-德意志皇帝」(德語:Römisch-deutscher Kaiser英語Römisch-deutscher Kaiser)。[1]

Remove ads

繼承

Thumb
亨利七世選舉(1308年11月27日)的畫像,從左到右分別為科隆總主教、美茵茲總主教、特里爾總主教、萊茵-法爾茲伯爵、薩克森公爵、布蘭登堡藩侯和波希米亞國王(約1340年繪成)。

東法蘭克王國選舉君主制可以追溯到10世紀初。在最後一位加洛林王朝統治者童子路易死後,康拉德一世於911年當選。選舉英語Imperial election意味著東法蘭克國王不完全是世襲的,這與法蘭西王國不同。但一般來說,除非沒有合適的男性繼承者,否則王位仍會被單一家族掌握。

選帝侯制度於何時建立不得而知。1356年金璽詔書正式賦予選帝侯以選舉權。七名選帝侯分別為美茵茲總主教特里爾總主教科隆總主教波希米亞國王萊茵-法爾茲伯爵薩克森公爵,和布蘭登堡藩侯。1621年,普法茲選侯之權利被交於巴伐利亞公爵,巴伐利亞公爵隨即成為巴伐利亞選帝侯三十年戰爭結束後的1648年,普法茲選侯恢復地位,選帝侯人數升至8名。1692年,漢諾威選侯成為第九名選帝侯。

1440年至1742年,皇位由哈布斯堡王朝壟斷。1765年起,皇位由哈布斯堡王朝的後繼者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繼續把持至帝國解體。

Remove ads

皇帝列表

以下列表包括從查理曼到神聖羅馬帝國解體(800-1806年)期間加冕的所有45位皇帝。

部分國王雖自封為帝,但未獲承認。包括10世紀的康拉德一世亨利一世,以及13世紀晚期大空位期間的康拉德四世魯道夫一世阿道夫一世阿爾布雷希特一世

傳統德國歷史學家認為加洛林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是連續的,並不存在滅亡和取代的關係;但現代歷史學則習慣將962年鄂圖一世的加冕視作神聖羅馬帝國的起點,即現代德國的雛形,而之前的加洛林帝國屬於德國和法國的共同祖先。

法蘭克皇帝

下列統治者於公元880-915年間加冕為帝。924年至962年皇位空缺。

800–888:加洛林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姓名 生卒年份 ...
Remove ads

891–898:圭多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姓名 生卒 ...

896–899:加洛林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姓名 生卒 ...

901–905:博索尼德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姓名 生卒 ...

915–924:安羅奇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姓名 生卒 ...

神聖羅馬皇帝

962–1024:鄂圖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姓名 生卒 ...

1027–1125:薩利安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姓名 生卒 ...

1133–1137:蘇普林根堡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姓名 生卒 ...

1155–1197:霍亨斯陶芬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姓名 生卒 ...

1198–1215:韋爾夫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皇帝紋章(英語:Coats of arms of Holy Roman Emperors) ...

1220–1250:霍亨斯陶芬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姓名 生卒 ...

1250–1312:大空位時代

1312–1313:盧森堡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皇帝紋章(英語:Coats of arms of Holy Roman Emperors) ...

1314–1347: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皇帝紋章(英語:Coats of arms of Holy Roman Emperors) ...

1346–1437:盧森堡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皇帝紋章(英語:Coats of arms of Holy Roman Emperors) ...

1440–1740:哈布斯堡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皇帝紋章(英語:Coats of arms of Holy Roman Emperors) ...

當選的神聖羅馬皇帝

1508–1740:哈布斯堡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皇帝紋章(英語:Coats of arms of Holy Roman Emperors) ...

1742–1745: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皇帝紋章(英語:Coats of arms of Holy Roman Emperors) ...

1745–1765:洛林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皇帝紋章(英語:Coats of arms of Holy Roman Emperors) ...

1765–1806: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皇帝紋章(英語:Coats of arms of Holy Roman Emperors) ...

加冕

加冕儀式通常在羅馬舉行,由教宗主持。沒有接受加冕的國王即使自行稱帝也不會得到承認。1508年,教宗儒略二世准許腓特烈三世不經加冕自行稱帝,但其頭銜必須為「羅馬人的當選皇帝」(拉丁語Electus Romanorum Imperator)。[11]其後除查理五世外,再未有皇帝接受加冕。

更多資訊 皇帝, 加冕日 ...

參見

注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