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神經現象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神經現象學(Neurophenomenology ),是一種以實用的方式解決意識難題的科學研究思路[1]。它將神經科學與現象學結合起來,在強調人類心靈的具身狀態的基礎上對經驗、心靈和意識進行研究[2]。這一領域也同神經心理學、神經人類學和行為神經科學(也稱為生物心理學)等領域密切相關,同時也相關於心理學現象學。
「神經現象學」這一概念是1990年由勞格林(C.Laughlin)、麥克馬納斯(J.McManus)和阿奎利(E. d'Aquili)提出的[3]。20世紀90年代中期,神經現象學在認知神經科學家弗朗西斯科·瓦雷拉那裡得到了重視,並獲得了充分的解釋[4],他的著作啟發了許多哲學家和神經科學家沿著這個方向繼續探索。
現象學是一種研究人們日常經驗的哲學方法。現象學的關注點在於考察各種現象(phenomena,來自希臘語phainomenon,意為「自身顯現出的東西」)在意識中、在第一人稱視角下呈現出的樣子。因此,現象學有助於我們理解表象(appearances) 如何顯現給我們,以及我們如何把意義歸屬於它們。[5] [6]
神經科學是對於大腦的科學研究,處理意識的第三人稱方面的問題。部分研究意識的科學家認為,單獨採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方法中的任何一種都不能克服意識難題。
回顧歷史,埃德蒙德·胡塞爾的工作使現象學成為一門具有內在連貫性的哲學學科,它在對意識的研究中使用了「懸置」的方法論。作為弗蘭茨·布倫塔諾的學生,胡塞爾認為,在對心靈的研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承認意識的特徵在於意向性。意向性通常也被解釋為「相關性」(aboutness)——意識總是關於某物的意識。20世紀中期,梅洛-龐蒂發展出了一門尤其關注具身性(embodiment)的現象學。
自然而然,現象學和神經科學的關注點產生了交匯。但由於現象學與心靈哲學在本體論上的分歧,這兩門學科之間的對話仍然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哲學家休伯特·德雷福斯對計算機主義和表象主義的認知科學、人工智慧的本體論假設提出了頗具影響力的批判,為神經科學和具身本體論的整合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德雷福斯的工作已經對認知科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產生了影響,促使他們研究現象學、具身認知科學和「與-或」生成論。舉例來說:神經科學家沃爾特·弗里曼對神經振盪的分析很明顯帶有梅洛-龐蒂的色彩。但最近的趨勢傾向於拒絕德雷福斯對胡塞爾的解釋,而更加關注胡塞爾現象學與心靈科學的整合,代表人物有埃文·湯普森。[7]
Remove ads
參見
- Antonio Damasio
- Biogenetic structuralism
- Embodied cognition
- Francisco Varela
- Hubert Dreyfus
- Walter Freeman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