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伬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9月17日) |
發展歷史
福州伬藝,約形成於大明的嘉靖年間。是由民間賣唱藝人在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參照民間社火活動創造發展而來。明朝中晚期,在一些福州官紳仕宦之家,盛行自置歌伎、組辦「家班」之風。清代《福建通志》就記述了福州西郊洪塘鄉人,明萬曆官員曹學佺置辦「家班」情況:學佺歸,構石倉園,有池塘林木之勝,一時仕宦及墨客詩人游閩者,無不傾倒。曹學佺所辦的「家班」因多為文人儒士「坐唱」,故稱「儒林家班」。後來又有專唱「洋歌」曲調的「洋歌伬」和專唱「江湖」曲調的「江湖伬」,以及十番夾唱的「十番伬」等伬唱藝術崛起。大清後期出現了不少以表演藝為主的民間班社,稱為「社」,著名的有達雲霄、駕雲天、雅樂天、洞中春、景國風、小蓬萊、同樂軒」等伬唱社等。太平天國時期,浙江、安徽、江西的流民大量逃亡福建,隨來的藝人集聚在福州的經院巷和較場沿一帶,以江淮小調、蓮花落及弋陽腔沿街賣唱,對當地的藝產生較大影響。抗日戰爭後,藝表演漸趨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有關部門對福州藝進行扶持,成立了福州市藝工作者聯誼會,建立了5處專門表演藝的場所,並組織藝人成立演出隊和演唱小組進行演出。1960年又成立了以表演藝為主的福州市曲藝團,使這門傳統曲藝得以興復[1]。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