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秀容書院

山西省忻州市书院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秀容书院
Remove ads

秀容書院,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舊城內西南高地(九龍崗)上,建於1775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快速預覽 秀容書院, 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

2004年6月10日,授予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古建築[1]

歷史

五代十國後晉時期,忻州西南的九龍崗(九原岡)即建有文廟和儒學。忻州文廟於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建立,明朝弘治五年(1492年)由九原岡遷到西北的學道街,舊儒學和文廟隨之廢止,學道街文廟後來於1978年3月8日毀於火災[2]

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忻州的書院在舊儒學基礎上設立,但明末已銷聲匿跡。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詔令直省省城設立書院,官辦書院隨之大增,乾隆年間各府、州、縣相繼創建書院。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魯潢任忻州直隸州知州後,留意到當時的忻州「謳吟弦誦之聲不絕於耳,獨書院至今缺如」[3],遂決心創建書院[4]

乾隆四十年(1775年),秀容書院在九龍崗建成[5],以忻州的舊稱秀容命名,每年二月官定日開課,除正月、十二月不課外,每月初一日、十一日、二十一日齋課,十六日官課,十七日詩賦課。此後直至清末,秀容書院共考中進士39人、舉人165人、貢生264人。秀容書院曾經歷三次重修和擴建[6]:23

Thumb
原文昌祠戲台,已被併入秀容書院範圍內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秀容書院改為新興中學堂,是為山西書院改學堂之首例[7],由原秀容書院末代山長米毓瑞擔任新興學堂首任堂長,民國初期(1912-1913年)廢府存縣後改為忻縣中學校[5],並將原秀容書院東鄰之文昌祠院址及文昌祠東鄰之道教白鶴觀一廟一觀先後劃歸學校占用[8]。此後忻縣中學數度停辦又復辦,1954年遷離秀容書院院址。1988年9月,忻州地區行政公署決定由1974年開始招生的忻州一中接收原忻縣中學的檔案,接續原忻中校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秀容書院舊址曾先後被省立忻州農職校、忻縣師範學校、忻州地區盲聾啞學校、忻縣地區衛校、山西省戲曲學校忻縣分校、省廣電學校、忻縣三中、忻州一職中使用[7]。2017年,忻州市政府啟動古城保護改造項目,秀容書院舊址被列入改造工程[5],其中的文物修繕工程計3830平方米,範圍涵蓋文昌祠山門、戲台、文昌祠大殿、白鶴大殿、孔子祠、寥天閣(六角亭)、望萱閣(八角亭)等共40座、151間建築;新建復建工程計5782平方米,共56座、192間,主要包括藏書樓、呂祖閣、山長室、六藝園、國學館、遊客服務中心及消防設施等[8]

Remove ads

建築

修繕改造後的秀容書院總體布局由白鶴觀(古下院)、文昌祠(古中院)、書院(古上院)、展陳院(新下院)四部分組成[9],上、中、下院之名按地勢從高到低排列[8]

秀容書院西面的山坡上修建有三個亭閣[8]:北側的寥天閣(六角亭)建於雍正三年(1725年),為秀容書院最高點;中部的魁星閣(四角亭)始建年代不詳;南部的望萱閣(八角亭)建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相傳為秀容書院創院時忻州知州魯潢登高望遠思念遠在江西的母親之處,忻州後人有感於魯潢知州的孝心便在此築亭,因古時以「萱堂」代指母親的居室而稱該八角亭為「望萱閣」[8]。八角亭北側有一處用玻璃罩包覆的古代夯土城牆遺址。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