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科爾泰諾瓦戰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科爾泰諾瓦戰役(義大利語:Battaglia di Cortenuova)是1237年11月27日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與倫巴第聯盟在圭爾夫派與吉伯林派戰爭中的決定性戰役。此役以帝國軍隊決定性勝利告終,標誌著倫巴第聯盟的實質性瓦解[1]。
背景
1235年,腓特烈二世赴德意志鎮壓其子亨利七世的叛亂。同年秋,他決定返回義大利處理受教皇格列高利九世支持的倫巴第聯盟對皇權的挑戰[2]。在維羅納附近的瓦萊焦,皇帝聯合吉伯林派領袖埃澤利諾三世·達·羅馬諾等人攻陷維琴察城。初戰告捷後,腓特烈留下條頓騎士團大團長赫爾曼·馮·薩爾扎監控局勢,自己返回德意志應對諸侯反叛[1]。
1237年8月,腓特烈率軍再入義大利,意圖徹底摧毀倫巴第聯盟。他從維羅納出發,集結了2000名德意志騎士、埃澤利諾三世麾下的特雷維索、帕多瓦等地軍隊,以及阿爾恩斯坦的加博阿德率領的托斯卡納部隊。後續增援包括6000西西里王國步兵及騎兵,其中包含阿普利亞穆斯林弓箭手。克雷莫納、帕維亞、摩德納等吉伯林派城市亦提供兵力,總兵力達12,000至15,000人。
過程
1237年11月,腓特烈二世率12,000-15,000帝國軍先迫使曼托瓦、貝加莫投降,後入侵布雷西亞領土。倫巴第聯軍2000騎士、6000步兵由米蘭執政官彼得羅·蒂耶波洛率領,據守馬內爾比奧沼澤地帶,與帝國軍對峙15日。腓特烈因補給短缺,於11月24日北渡奧廖河,移師松奇諾[3]。
同月27日,帝國軍散布撤回克雷莫納過冬的假情報,倫巴第聯軍開始撤退。腓特烈通過貝加莫部隊的煙霧信號掌握敵軍動向,當聯軍主力渡河時,帝國軍急行18公里奔襲科爾泰諾瓦[1]。薩拉森輕騎兵與弓箭手率先攻擊撤退中的聯軍,米蘭、皮亞琴察部隊猝不及防,逃向科爾泰諾瓦。殘部圍繞卡洛喬戰車拼死抵抗,但遭條頓騎士衝鋒與箭雨壓制。米蘭貴族衛隊血戰至夜幕,掩護主力撤退。
28日,腓特烈令全軍披甲待戰,拂曉發動總攻。倉皇撤退的聯軍在泛濫的奧廖河溺斃無數,約4000人被俘,米蘭單方損失2500人。帝國書記官記載:「屍骸成丘,若非夜臨,無人生還」[1][4]。
Remove ads
影響
倫巴第聯盟的軍事實力在此役遭到毀滅性打擊。腓特烈以凱旋式進入盟友克雷莫納城,繳獲的卡洛喬戰車鎖著被俘的蒂耶波洛。後者先被押至阿普利亞,後在特拉尼公開處決。卡洛喬戰車則被送往羅馬展示皇權威儀[1]。
洛迪、諾瓦拉、基耶里等城相繼投降或被攻占,薩伏依伯爵阿梅迪奧四世與蒙費拉托侯爵博尼法喬二世重申對吉伯林派的支持。僅剩米蘭、布雷西亞等四城繼續抵抗[1]。腓特烈雖兵鋒正盛,但對米蘭的圍攻因守軍頑強抵抗於1238年10月被迫解除[1]。
此戰徹底瓦解了第二次倫巴第聯盟的政治軍事同盟。皇帝隨即入侵教宗國領地,導致格列高利九世再度對其施以絕罰[1]。此役雖未終結北義大利的對抗,但確立了帝國在中部倫巴第的絕對優勢,但是腓特烈錯誤地估計了己方的力量,拒絕了來自米蘭的所有議和的提議,堅持要求同盟必須無條件投降,因此葬送了和平解決的機會。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