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酷拉龍屬

大型史前两栖动物,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澳洲东南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酷拉龙属
Remove ads

酷拉龍學名Koolasuchus)又稱酷拉螈科爾鱷,是已滅絕的大型離片椎目兩棲動物模式種科氏酷拉龍K. cleelandi)於1997年命名。 化石發現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包括顱骨碎片、脊椎骨、肋骨及胸帶,年代可追溯至1.2億年前的白堊紀阿普第期,是已知的離片椎目中存活到最後的種類。2022年1月13日,科氏酷拉龍最終獲認是代表維多利亞州的州級化石[1]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Remove ads

描述

Thumb
參考鐵面螈屬復原的酷拉龍與人類的體型比較圖
Thumb
正在吞食雷利諾龍的酷拉龍

酷拉龍屬於大型的水生離片椎目物種,體長可達3公尺(9.8英尺),體重則可達500公斤(1,100磅)[2][3][4]。牠們與其他小嘴螈科物種一樣,具有寬而渾圓的頭部,顱骨後方的板狀骨上也有角狀的突出[5]。雖然並未挖掘到完整的顱骨,不過依據目前所取得的樣本,推估其頭顱長度可達65公分(26英寸)[6]

生態學

Thumb
酷拉龍遊行於溪流之中

酷拉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澳洲南部的裂谷地區,當時的南澳位於南極圈內,屬於中生代氣溫較低的地區。酷拉龍可能生活在水流急湍的溪流當中,生活模式類似現存的鱷魚大鯢。雖然真鱷類及其近親在白堊紀早期時已十分普遍,不過在1.2億年前的澳洲南部卻沒有分布,推測是由於當時該地區仍屬於氣溫較寒冷的地帶。在1.1億年前,根據恐龍灣的化石紀錄推測,該地的氣溫上升使鱷魚得以進駐南澳的水域,進而導致酷拉龍絕種[7]

相關影片

酷拉龍出現在1999年上映的BBC 系列紀錄片《與恐龍同行》的第五集中,透過電腦成像電動木偶技術英語animatronics重現。其被描述為是一種伏擊性的掠食者,以小型恐龍和魚類為食;冬季時在森林深處的池塘冬眠,並在春季移動到河川裡活動[8]。 2000年上映的電影《恐龍》中,未孵化的禽龍艾力達漂流在河水中遇見酷拉龍。

參考文獻

外部鏈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