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秦嶺大貓熊
熊科大熊猫属哺乳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秦嶺大貓熊(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qinlingensis)是大貓熊現存的兩個亞種之一,於1960年代發現,1964年北京師範大學鄭光美首次提出,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方盛國的研究小組於2005年通過形態學以及分子生物學方法證實[1],並得到動物分類學權威刊物《美國哺乳動物學雜誌》確認[2]。
Remove ads
分佈
秦嶺大貓熊主要在海拔1300至3000米的中國陝西省秦嶺山系南麓腹地繁衍,中心活動區域為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此延伸至洋縣、周至、太白、寧陝、留壩等區域。據2004年完成的中國全國第3次大貓熊調查數據顯示,約有273隻野生成年大貓熊於秦嶺存活。[3]
形態
秦嶺大貓熊與較常見的知名亞種——四川大貓熊(A. m. melanoleuca;包括四川、甘肅繁殖地的大貓熊)於12000年前開始隔絕在不同的分佈區,出現各自的演化史和遺傳基因上的差異。在遺傳學上,秦嶺大貓熊的遺傳基因更接近原始貓熊,而四川大貓熊演化的速度較快。在外形上,秦嶺大貓熊有暗棕色胸斑、棕色腹毛,頭骨較小而頭圓、臼齒較大、吻(鼻梁)短、臉闊、外觀好看。這也和四川大貓熊黑色胸斑、白色腹毛,頭骨較大而頭長、臼齒較小有顯著不同。[1][2]
棕色貓熊
秦嶺大貓熊以一些個體的毛色呈褐白相間而非平常所見到的黑白相間從而為人所知。截至2024年5月,秦嶺發現過11次野生棕色大貓熊的蹤跡[4]。最早被發現的活體棕色貓熊為「丹丹」,其在1985年3月26日在佛坪自然保護區被發現,雌性,發現時已經病重,在搶救治療後被送往西安動物園安置並圈養[5]。1989年8月31日產下與「彎彎」交配後的雄性幼崽「秦秦」,但「秦秦」並沒有如同「丹丹」一樣的褐白相間的毛色。「丹丹」於2000年9月7日去世,得年27歲[6]。第二隻被圈養的棕色大貓熊則在2009年11月1日被佛坪縣林業局發現,為一隻被遺棄的淺棕色貓熊,救護人員趕到後發現其脫水嚴重,在2月齡左右。由於這隻大貓熊寶寶太與眾不同了,有點天外來客的感覺,與電影《長江七號》中的外星小怪獸「七仔」相似,有人提議後,便命名它為「七仔」[7]。目前圈養在秦嶺四寶科學公園,有兩隻熊仔,皆為雄性且沒有遺傳父親的棕白色毛色[8]。
關於為什麼秦嶺大貓熊會有些呈褐白相間的毛色,曾經一度有人認為是白化病。但在2024年3月5日最新發表的研究表明,通過遺傳模式與分子機制研究推斷,發現大貓熊的棕白色毛髮是由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模式控制。位於大貓熊1號染色體上的Bace2基因突變是其毛髮顏色改變的遺傳基礎,並通過減小黑素體數量和大小的方式使得原本的黑色毛髮呈現棕色。比如:兩隻正常黑白色的大貓熊如果攜帶棕色毛髮基因(Bace2 +/-),就有概率產下棕白色後代(Bace2 -/-),而純合子的黑白色大貓熊(Bace2 +/+)則無法產生棕白色後代[9]。
生存困難
秦嶺大貓熊以箭竹、傘竹為主要食物。牠們面對的生存困難,包括來自自然界的競爭,例如野豬群大量繁殖,與大貓熊爭食竹筍[10];外來樹種落葉松蠶食竹林生長地[11]。另外,人類活動例如林場開發也破壞其棲息地。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正建設秦嶺大貓熊野外研究基地,以便進行保育工作[12]。
相關條目
延伸閱讀
- Wan, Q.-H., H. Wu, and S.-G. Fang. 2005. A new subspecies of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from Shaanxi, China. Journal of Mammalogy 86: 397–402.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