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窄鼻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窄鼻龍(學名:Stenorhynchosaurus)是蛇頸龍目上龍科已滅絕的一個屬,生存於早白堊世的南美洲。模式種兼唯一種是穆氏窄鼻龍(Stenorhynchosaurus munozi)。[1]
Remove ads
詞源
屬名取自希臘語詞彙stenos(狹窄的)、rhynchos(鼻部)及sauros(蜥蜴),種名munozi表彰發現並報告化石的豪赫·穆尼奧茲(Jorge Muñoz)。[1]
發現與命名

2000年,在豪赫·穆尼奧茲位於哥倫比亞博亞卡省萊瓦鎮附近卡布雷拉的地產上發現一截蛇頸龍類吻突前部,其出土於白堊紀巴列姆階的海相岩層中。穆尼奧茲向地方當局報告了該發現,後者又向波哥大哥倫比亞地質調查局管理的何塞·羅約與戈梅斯地質博物館(Museo Geológico José Royo y Gómez)工作人員發出通知。隨後在哥倫比亞地理生物基金會(Fundación Colombiana de Geobiología)的合作下,於2004至05年間挖出近乎完整的骨骼,再將遺骸運至波哥大,並指定編號VL17052004-1以便進行清修和研究。[1]
遺骸整體關節連接,發現於帕哈組雜色黏土岩段(Arcillolitas Abigarradas Member)的C層(Segment C),該層含有與潮間帶海洋環境相符的高嶺粘土岩,岩石基質中含數件菊石標本或印痕,顱骨內側也有一件。這些菊石包括盔形格氏菊石(Gerhardtia galeatoides)、普羅旺斯格氏菊石(G. provincialis)等物種及海因茨菊石屬,在巴列姆階較為典型。2005年,德國古生物學家奧利弗·漢普(Oliver Hampe)對標本進行初步描述並歸入短頸龍未定種,即該屬的一個分類不明物種,而此前短頸龍僅在美國晚白堊世沉積物中發現。它是貝里亞階與豪特里維階間的空缺之後首次出現的非彪龍科上龍類。[2]2016年,瑪麗亞·帕拉默、馬塞拉·戈梅斯-佩雷斯(Marcela Gómez-Pérez)、費爾南多·埃塔約和萊斯列·諾伊(Leslie Noé)發表了更完整的描述,並將VL17052004-1選為新屬新種穆氏窄鼻龍(Stenorhynchosaurus munozi)的正模標本。[1]
Remove ads
描述
窄鼻龍是種中型上龍科,成年後長達7公尺(23英尺)。[3]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