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章學誠

清代史学家、思想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章學誠
Remove ads

章學誠(1738年—1801年)。字實齋,號少巖,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清代史學家、思想家。

快速預覽 章學誠, 籍貫 ...

生平

學誠幼資椎魯,體弱多病,日僅誦百餘言,好深思,隆冬盛夏讀書常至午夜不倦。十四歲,隨父至湖北,二十歲以後學業大進,好讀史部之書。然而科舉不順,曾七應鄉試[1],乾隆三十年,第三次鄉試落榜,拜翰林院編修朱筠為師,朱筠告以「科舉非君所長,不能學亦不足學」,筠藏書甚豐,得以縱覽群籍。又得與邵晉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輝祖黃景仁等交遊。乾隆三十九年第六次應浙江鄉試落第。[2]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永清縣誌》,是年秋天鄉試中舉,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進士。乾隆四十六年,至河南謀事,歸途遇盜,攜帶所撰文稿蕩然無存,日後寫作必存副稿。曾官國子監典籍,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經周震榮介紹,入湖廣總督畢沅幕府,協助編纂《續資治通鑒》等書,畢沅待之甚厚。五十五年,畢沅再邀為《湖北通志》總纂。嘉慶五年(1800年),貧病交迫,雙目失明。次年十一月卒。[3]葬山陰芳塢。

Remove ads

家族

章鑣是乾隆七年(1742年)進士,官湖北應城知縣。

著作

章學誠一生精力都用於講學、著述和編修方志。所著《文史通義》,與劉知幾的《史通》幷稱史學理論名著。曾編纂《史籍考》,擬盡收古今史部書敘目凡例,總目達三百二十五卷,但書未完成,稿亦散失。所修方志,傳世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曾主修《湖北通志》,現存遺稿數十篇。

Thumb
章學誠晚年於紹興所居之滃雲山房

章學誠一生頗自負,不與劉知幾並稱,他說:「鄭樵有史識而未有史學,曾鞏具史學而不具史法,劉知幾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余《文史通義》所為作也。」又在家書中說:「吾於史學,蓋有天授。自信發凡起例,多為後世開山。而人乃擬吾於劉知幾。」[4]他主張「學為實事,而非為空言」,其見解「頗乖人好惡」,[5]生前沒沒無聞,窮困潦倒。一直到死後,名字被人誤寫為「張學誠」,[6]或「章石齋」。[7]1920年,胡適受了日本學者內藤湖南出版的《章實齋先生年譜》的刺激,兩年後以後出版了一本《章實齋先生年譜》,他表示︰「最可使我們慚愧的,是第一次作《章學誠年譜》的乃是一位外國學者。」

章學誠提出「道(理) 寓於器(事物)」命題,認爲「道」是客觀事物之規律,「求道」應根據對事物的實際考察。所提出「六經皆史」之說[8],主張治經以考證史料和發揮義理相結合,將治經引向治史,反映其解脫舊經學傳統束縛學術趨向。論文注重內容,反對擬古和形式的傾向,批判了當時桐城派的流弊。其學說至清末始爲人重視。1922年有《章氏遺書》刊行。倉修良稱章為「浙東學派」的「殿軍」[9]

章學誠相貌不佳,[10]臉上有斑點、耳背,多少有點自卑,使得他的言論極具攻擊性。例如汪中曾批評禮教對女性的約束,章學誠便說汪氏「黑白不分」。章學誠還批評袁枚「好色」,專收女弟子。[11]

評價

  •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稱:「學誠不屑於考證之學,與正統派異。書中創見類此者不可悉數,實為晚清學者開拓心胸,非直史家之傑而已。」
  • 錢基博對章學誠推崇備至,著《文史通義解題及其讀法》,以發揚章學。
  • 錢穆在《中國史學名著》表揚章氏:「他不站在史學立場來講史學,而是站在整個的學術史立場來講史學,這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也等於章實齋講文學,他也並不是站在文學立場來講文學,而是站在一個更大的學術立場來講文學。這是章實齋之眼光卓特處。」
  • 余英時認為:「劉知幾決非章實齋之比。《史通》所能及的問題,始終未能邁出撰史體裁的範疇。」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