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凱因斯學派

經濟學學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英語:neo-Keynesian economics[1]是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間,特別是二戰結束之後到20世紀70年代間從凱因斯主義經濟學中發展起來的一種總體經濟學思想。它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保羅·薩繆爾森弗蘭科·莫迪利安尼約翰·希克斯詹姆士·托賓清瀧信宏等。

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子學派為新古典綜合學派,該學派由約翰·希克斯保羅·薩繆爾森創立[2]。他們將第一代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數學分析方法引進凱因斯經濟學中,充實了它的內容,之後形成新凱因斯學派。

起源

約翰·凱因斯提出凱因斯主義後,一些經濟學家在20世紀30、40年代對其進行了發展,例如約翰·希克斯在1937年提出了IS/LM模型,隨後在20世紀50、60、70年代[3]時,部分經濟學為應對第一代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凱因斯主義經濟學的挑戰,對凱因斯主義經濟學進行了發展,第一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由此而生。

內容

第一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比凱因斯主義經濟學更進了一步,約翰·凱因斯把國家干預作為應對經濟危機的一種應急措施,而以保羅·薩繆爾森為代表的第一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學者則把國家干預作為調節經濟的基本手段,他們主張在蕭條時採用擴張性政策刺激經濟,在繁榮時採用緊縮性政策抑制經濟,以求讓經濟平穩發展,另外,凱因斯主義經濟學偏重財政政策,第一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則主張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並重,以對經濟的刺激更為有力[4]

後續

1970年代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的經濟出現了「停滯性通膨」現象,第一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受到了懷疑,小羅伯特·盧卡斯羅伯特·巴羅米爾頓·傅利曼等人提出了第二代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對第一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發出挑戰[5],針對該挑戰N.格里高利·曼昆戴維·羅默奧利維爾·布蘭查德英語Olivier Blanchard喬治·阿克洛夫珍妮特·耶倫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發展出了第二代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4]

參見

注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