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1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1号交响曲 (勃拉姆斯)
Remove ads

C小調第1號交響曲,是約翰內斯·布拉姆斯的第68號作品。由於該作品的風格與貝多芬交響曲類似,因而被漢斯·馮·馮‧畢羅稱為「貝多芬第十交響曲」。[1]

快速預覽 第1號交響曲, 調性 ...

布拉姆斯於1854年就開始構思本曲,但之後多次進行了大幅的修改,而布拉姆斯自稱從草稿到最終完結長達21年,首演時他甚至已43歲[2]。本曲創作時間如此漫長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布拉姆斯對自己的挑剔,導致他常常毀掉許多以前的作品;其次是其朋友和公眾期望他繼承「貝多芬的遺產」,這一潛在的標準使布拉姆斯感到自己不能對第1號交響曲掉以輕心。當本曲經過首演後,布拉姆斯的創作水準和歷史地位,方被當代維也納最權威的批評家之一,保守的愛德華·漢斯力克所認可[2]

Remove ads

背景

布拉姆斯創作交響曲的歷程可以追溯自羅伯特·舒曼筆下名為《一條新路》(Neue Bahnen)的文章,當中盛讚前者在德意志音樂圈所代表的希望與未來,對布拉姆斯的創作寄予厚望。作曲家的友人馬克斯·卡爾貝克德語Max Kalbeck則認為,1855年在漢堡聆聽了舒曼《曼弗雷德英語Manfred (Schumann)》之後,刺激了布拉姆斯寫作一首交響曲的想法[3]。自六〇年代起,在克拉拉·舒曼赫爾曼·列維等友人不間斷的鼓勵下,第1號交響曲的各個樂章陸續完成。期間他雖考慮放棄,最終還是在1874年10月2日交稿予樂譜商弗里茨·西姆羅克德語Fritz Simrock[註 1]。不過,直到二年後的9月,手稿才正式落款。

1876年10月10日,布拉姆斯在鋼琴上為克拉拉·舒曼演奏自己的第1號交響曲,後者對於成果不甚認同。「我不得不承認,我感覺相當失望,這首曲子似乎比不上F小調五重奏、弦樂六重奏和鋼琴四重奏(等等作品)。當然內容是工於技法的,可我卻感到當中缺少了旋律性。」[3] 不過,在聽過管弦樂的演奏後,克拉拉修正了自己的意見。

Remove ads

首演

Thumb
卡爾斯魯厄博物館協會原址紀念碑,同時記載了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首演。銘文中文大意:「1813至1814年間,弗里德里希·魏因布倫納在此建造了卡爾斯魯厄博物館協會大樓——長期以來這裡一直是我們這座城市的精神中心。1876年11月4日,約翰內斯·布拉姆斯的第一部交響曲在這裡首演。該建築於1918年毀於火災,後來被這座銀行大樓所取代。」

首演於1876年11月4日,在卡爾斯魯厄博物館協會(Museumsgesellschaft Karlsruhe)舉行,由菲利克斯·奧托·德索夫英語Felix Otto Dessoff指揮。

在第一次彩排開始前,布拉姆斯對第二、第三樂章進行了最後的刪改[3]。這個修改得到了克拉拉·舒曼的肯定:「在第1樂章和最後的樂章之間,聽眾需要休息的空間。」完成首演的三天後,作曲家本人在曼海姆指揮了本曲,之後亦在慕尼黑、萊比錫等地親自指揮演出。

1877年3月7日,約瑟夫·約阿希姆在英國劍橋大學指揮了本曲,該校亦將榮譽學位授予約阿希姆、布拉姆斯倆人,但作曲家並未親臨現場[3]

Remove ads

出版

在慕尼黑的演出之後,布拉姆斯將作品總譜、鋼琴四手聯彈改編譜一併寄到出版商弗里茨·西姆洛克英語Fritz Simrock處,西姆洛克所支付的金額則是15,000馬克[3]。第一版樂譜於1877年10月出版。[4]

除第一樂章手稿已丟失,其餘三個樂章的手稿現存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

分析

該作品共四個樂章

  1. 稍微持績的–快板(Un poco sostenuto–Allegro)
  2. 持續的行板(Andante sostenuto)
  3. 略快且優雅的稍快板(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4. 慢板–不太快的快板,有精神的(Adagio–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

通常全曲演奏長度介於45至50分鐘間。

配器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3—4 2 3 0—tmp—str"[5]

結構

第一樂章

Thumb

C小調,由一個寬廣的引子(例圖)開頭,一開始就出現了三個關鍵元素:低沉的鼓聲、弦樂上行、管樂下行。

這一引子是在全曲創作完畢後才加上去的[6]。之後的快板部分是大型的奏鳴曲式,對主題進行了發展、重現。

第二樂章

Thumb

E大調的第二樂章是一個慢樂章,由三個部分組成,溫柔如歌。第三部分對第一部分中出現的主題加以變化。接近結束處的小提琴獨奏有貝多芬晚期作品的風格(如《莊嚴彌撒》)。

第三樂章

Thumb

A大調的第三樂章在功能上相當於諧謔曲,形式則是三段體[7]。此樂章帶有歌謠特色的音樂情感較為單純,實則節奏和織體都相當複雜。

第四樂章

Thumb

末樂章的篇幅最長。以「陰暗的戲劇性」的C小調開頭,之後號角奏出一阿爾卑斯旋律(譜例第6小節),這一旋律也被獻予克拉拉·舒曼的49歲生日(1868年)[8],布拉姆斯並且為旋律填詞:「在高高的山上,深深地谷底,我給你寄去一千個祝福」(Hoch, auf'm Berg, tief im Tal, grüss ich euch viel tausendmal)[2][9]

快板部分則以貝多芬般高貴醇厚的C大調旋律作為主題,在勝利的氣氛中結尾。

布拉姆斯自稱在寫此樂章第一主題首次由弦樂宣講出來的時候,心中想著《約翰福音》中的語句:

評價

該作品終曲的主題(見下例)常被人認為和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終曲的歡樂頌主題有相似之處。

Thumb

布拉姆斯也在該作品(尤其是第一樂章)中使用了貝多芬第5號交響曲。由於這類相似之處,指揮家漢斯·馮·馮‧畢羅稱這部交響曲為「貝多芬第十」[1]。這類評論使布拉姆斯深感煩惱,因為這裡面似乎有點抄襲的意思,而他自己是在故意向貝多芬致敬。對他與貝多芬作品中的相似之處,他曾說過「笨蛋都看得出來」[10][3]。然而,這部作品還是偶爾被稱為「貝多芬第十」[11]

對於該作品終曲的主題,還有「命運」的節奏,布拉姆斯在1868年給克拉拉·舒曼的一封信中稱,是受阿爾卑斯號曲調的啟發[12]

2016年,《BBC音樂雜誌》對151位指揮家做訪談統計,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獲得第八位的評價[13]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