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25號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G大調第25號鋼琴奏嗚曲,作品編號79,是貝多芬的一首鋼琴奏鳴曲,創作於1809年,並於1810年12月出版[1]。貝多芬稱這是一首「小奏鳴曲」[2][3],因為整首奏鳴曲雖然有三個樂章,但都是非常短小,一般演奏時間只需十分鐘之內。
坊間流傳這首奏鳴曲有別名《杜鵑鳥》,因為第一樂章中隱約可以聽到有如杜鵑鳥的叫聲。同樣地,貝多芬從來沒有為此曲起過任何的標題,而這暱稱的認知度或流行度相對也比「月光」、「暴風雨」低很多。
樂曲結構
樂曲分析
採用簡單的 A-B-A 三段體方式寫成,共34小節。開始時採用並行小調(g小調)。採用了 節奏令人聯想起船歌的風格。貝多芬在這樂章以寧靜、平和的氣氛作為與第一樂章的狂喜風格作出對比。
A段為首8小節,並可再細分為2句樂句。當中,第1小節與第3小節相同,而第5、6小節與第7、8小節更只是除最後1拍外幾近相同。而這兩個樂句並沒有再加以發展,然後藉第9小節的過場直接轉調進入下一部份。
- 第1至4小節

- 第5至8小節

B段轉為降E大調,共12小節,左手以持續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表達水的流動,配以右手八分音符的下行旋律。及後加插了短小的十六分音符級進起伏及顫音,有如詠嘆調中的一些花腔技巧,並以正格終止式完結。經過簡短的小尾聲及過場後,調回g小調返回A段。
- 第10至12小節

A段再見部與樂章開頭相同,最後再以右手八度旋律片段及正格終止式完結。
輕快而簡短的迴旋曲,採用A-B-A-C-A'+尾聲模式組成,共116小節。
主題部(A段)再可分成兩個部份,第一部份以8小節ti-tiri節奏為主導;第二部份以4+4小節的樂句組成,先為左右手齊奏,然後為主調和聲。
- 第1-4小節(第一部份)

- 第9-12小節(第二部份)

注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