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3號交響曲 (孟德爾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費利克斯·孟德爾頌的A小調第3號交響曲,作品56(目錄號N 18),通稱《蘇格蘭交響曲》(德語:Schottische Sinfonie),在1829年至1842年間創作。
背景
創作的靈感起源於孟德爾頌於1829年的英國之行。[1][2][3]他在倫敦作了一系列成功的演出後,同友人卡爾·克林曼前往蘇格蘭旅憩。[4]一行於7月30日造訪愛丁堡荷里路德宮的禮拜堂遺跡,據作曲家自述,正是這處遺跡啟發了《蘇格蘭》交響曲的寫作,甚至據此為作品開首的主題打下草稿。[5]
今天在暮色昏暗時,我們造訪了瑪利女王曾經居住過、戀愛過的皇宮。由螺旋梯攀緣而上通往一個小房間;於西元1566年3月9日深夜就在那裡,蘇格蘭女王瑪利的秘密情人李吉奧被一群貴族拖出來,在距離三個房間外的陰暗角落中,將他謀殺。毗鄰的小禮拜堂已失去屋頂,而青草與長春藤叢生,瑪利在殘破的聖壇前,被加冕為蘇格蘭女王。這裡的一切都已腐朽毀壞,明亮的陽光進來,我想,就在這裡,我找到了蘇格蘭交響曲的開端。[6]
數日後他們又前往蘇格蘭西岸,以及當地的斯塔法島(Staffa),這則是帶來《芬加爾岩洞》序曲的靈感。[1]
在《芬加爾》初步完成之後,正在義大利旅行的孟德爾頌才又繼續推進《蘇格蘭》交響曲的進程,之後由於進度緩慢,1831年後他基本擱置了作品,直到1841年才又重新回到此作上。[3]1842年1月20日,此作品在柏林完成。[7]在幾次演出之後,孟德爾頌對作品作了些許修改,之後的版本普遍為樂界所接納。[8]
在創作序上,《蘇格蘭》是孟德爾頌最後完成的交響曲(他共有五首交響曲作品),依出版序而有「第3號」之稱。[3]雖然曾在信中稱呼此曲為《蘇格蘭》交響曲,1842年作品出版時卻不見此稱呼,後人並不曉得這是否是出自孟德爾頌本人之意。[9]本曲在孟德爾頌身後的知名度較低,似乎是聽眾對於所描寫的北方景致較為陌生所致。
Remove ads
1842年3月3日,萊比錫布商大廈
分析
《蘇格蘭》交響曲使用了雙管制樂隊,分別是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2)、法國號(4)、小號(2),以及定音鼓與弦樂部門。
本曲共四樂章,演奏期間不事休止:
這首交響曲的各個樂章間採不間斷演奏,以孟德爾頌作品來說也屬罕見,而此舉則加強了各樂章主題素材之間的連結性。其中,孟德爾頌在1829年發想的原始主題,被使用在第一樂章的慢板序奏段當中。[11]除該主題的齊一性外,各樂章仍有各自鮮明的個性,如第一樂章的蔭鬱、第二樂章的歡快、第三樂章愛情與宿命之間的掙扎,以及終曲樂章的蘇格蘭舞蹈元素等。
活躍的第二樂章不論以旋律、節奏的角度論之,都出自於蘇格蘭民間音樂的風格,其中更是不著痕跡地應用了五聲音階、蘇格蘭反附點節奏等元素。終樂章的尾奏段亦值得一論,此為一A大調的尾奏段,實際是第一樂章序奏主題之變形,然而在調性改動下所製造的「勝利」之感,與全曲的小調畫面成一鮮明對比。[12]
Remove ads
評價
《蘇格蘭》交響曲的終尾筆法,受當代評論家(如羅伯特·舒曼)之肯定,在20世紀的評價則略有不足。[13]指揮家奧托·克倫佩勒便相當感到厭惡,甚至為此樂章另闢一段尾奏。[14][15][16]此一(改作)現象在21世紀已有所反轉,傾向於呈現作曲家的原意與作品原貌。[17]
錄音節選
- 奧托·克倫佩勒,愛樂管弦樂團,EMI,1961年
- 赫伯特·馮·卡拉揚,柏林愛樂樂團,DG,1971年
- 里卡多·穆蒂,新愛樂管弦樂團,EMI,1976年
- 克里斯托夫·馮·多赫南伊,維也納愛樂樂團,迪卡唱片,1976年
- 伯納德·海廷克,倫敦愛樂樂團,飛利浦古典,1979年
- 克勞迪奧·阿巴多,倫敦交響樂團,DG,1985年
- 庫爾特·馬蘇爾,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DG,1987年
- 彼得·馬格,倫敦交響樂團,迪卡唱片,1994年
-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迪卡唱片,2000年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