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9小提琴奏鳴曲 (貝多芬)

贝多芬巨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9小提琴奏鸣曲 (贝多芬)
Remove ads

第9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47,別稱《克羅采奏鳴曲》(法語:Sonate à Kreutzer),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802年至1803年間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發表於1805年。[1]貝多芬並未給這部作品定調(參見右邊的封面圖),但它通常被稱為A大調第9小提琴奏鳴曲。

快速預覽 第9號小提琴奏鳴曲, 調性 ...

克羅采奏鳴曲以其所需高超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多變的情緒而聞名。作品中所蘊涵的感情豐富,第一樂章所表達的是熱烈狂放,而第二樂章是內斂沉思的,第三樂章則表現出歡樂蓬勃的氣氛。

背景

創作過程

克羅采奏鳴曲是貝多芬的中期作品,在寫作此曲的同時,他還在創作英雄交響曲。這部作品原本是要獻給喬治·布里治陶爾英語George Bridgetower的。1803年5月24日,這位小提琴家在奧加唐劇院(Augarten Theatre)首次演奏了這支曲子。布里治陶爾在演出前從來沒有看過此曲的樂譜,更沒有進行過彩排,但他與貝多芬的即興合作卻獲得了成功。 因為兩人愉快的合作,貝多芬準備將此曲獻給布里治陶爾。然而,貝多芬與布里治陶爾在此後卻與同一位女士陷入感情糾葛並產生矛盾[2]。憤怒的貝多芬去掉了最初的題獻辭,改為獻給當時有名的小提琴家魯道夫·克羅采[3]。儘管如此,克羅采卻認為這部作品難以理解,而從來沒有演奏過它。事實上,克羅采與貝多芬僅有一面之緣,而且他並不關心貝多芬的任何作品。[4]

首演

1803年,維也納奧加爾騰(Augarten)大廳[5]

出版

分析

這部作品由三個樂章構成:

  1. 稍慢的慢板-急板
  2. 行板與變奏
  3. 急板

演奏這部作品大約需要30-40分鐘。

Thumb

第一樂章以一個18小節的緩慢引子開始,其中最初的四個小節是A大調的小提琴獨奏。接著鋼琴進入,在a小調上奏出陰沉的和聲。然後樂曲轉入憤怒的急板,標誌著這一樂章主題的開始。而之後E大調上的第二主題則表現出些許不安的情緒。在以悲楚的尾聲結束之前,開始的慢板旋律會復現一次。該樂章長約10分半-15分鐘。

第二樂章充滿了變化,由一個F大調上的平靜主題與五個迥異的變奏組成。第一個變奏將主題變化為生動的三拍旋律,並以顫音點綴其中。第二變奏中小提琴作為主導奏出更加生動的旋律。而第三變奏則轉到小調上,表現出低沉平靜的感情。第四變奏則呼應了第一二變奏輕快生動的感情。最後一個變奏則重回F大調,以舒緩的節奏表現出更豐富的情感。之後這一平靜的氛圍被鋼琴在A大調上的和弦打斷,為迎接生動活潑的第三樂章做好準備。該樂章長約13分-16分半鐘。

第三樂章是以迴旋曲形式表現的八六拍塔朗泰拉舞曲。這原本是在1802年為《A大調第6小提琴奏鳴曲》而作的,但在1803年《第9小提琴奏鳴曲》首演時被貝多芬拿來作為終章。該樂章長約6分半-9分半鐘。[6][7]

Remove ads

評價

  • 鋼琴家阿爾弗雷德·科爾托:「凡欲做大事的人,每日俱應聽此曲。若欲自小孕育英雄思想,此曲便是最適合的搖籃。」[8]

錄音推薦

衍生作品

Thumb
基於托爾斯泰的小說《克羅采奏鳴曲》的畫作

影響與其他

  • 列夫·托爾斯泰在1889年發表的同名小說《克羅采奏鳴曲》,靈感即來源於此曲。
    • 雅各布·米哈伊洛維奇·戈爾金英語Jacob Mikhailovich Gordin在1902年創作的劇本源於上述小說,也以此為名。
    • 萊奧什·雅納切克在1923年發表的《第一弦樂四重奏》,靈感也來源於該小說,並註明於副標題。
  • 麗達-多維英語Rita Dove基於歷史材料想像此曲原題獻者布里治陶爾,創作及出版了一部詩集《穆拉提克奏鳴曲》(Sonata Mulattica)。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