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等時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等時性,別稱節奏,指一種語言中對時間的節奏性等分。等時性是韻律的一個範疇,韻律的範疇除等時性外還有語調重音語速[1]

關於語言的時間等分,可以提出三種形式:

  1. 每個音節的時長相等(音節等時);
  2. 每個音拍的時長相等(音拍等時);
  3. 每兩個重讀音節之間的時長相等(重音等時)。

Kenneth L. Pike在1945年首次提出了這個概念[2],但其實早在1775年就有了語言中自然發生的時間和節奏單位的概念(見Prosodia Rationalis);這為語言類型學的產生提供了基礎:D. Abercrombie稱:「目前已知的所有語言都存在某種節奏⋯⋯法語、泰盧固語和約魯巴語⋯⋯是音節等時語言;⋯⋯英語、俄語和阿拉伯語⋯⋯是重音等時語言。」[3]很多語言學家對不同的節奏類型感興趣,但是實證研究未能發現這些類型假說的聲學聯繫,質疑了這些類型的真實存在性。[4][5][6][7]然而,以定量研究的視角,不同語言之間音節長度的相對差別仍然存在。[8]

Remove ads

音節等時

音節等時語言中,認為每個音節大致占有相等的時長,但絕對的時長則取決於韻律。音節等時語言一般賦予每個音節大致同等的強調,較無元音弱化

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冰島語粵語漢語官話[9]喬治亞語[10]羅馬尼亞語亞美尼亞語[11]威爾斯語韓語土耳其語被公認為音節等時語言的例子。這種類型的節奏最早被比喻為機關槍節奏,因為底層的每個節奏單位都有相等的時長,類似於機關槍每顆子彈發出的噪音。某些音節等時語言,則保留了在非重讀音節弱化但維持等時性的元音。

1950年代以後,語音學家嘗試證明音節等時長在言語聲學信號中的存在,但無一成功。更近的研究主張,音節等時的感知是由輔-元區間長度決定的。

音拍等時

諸如日語吉里巴斯語斯洛伐克語盧甘達語這樣的語言也有規則的節奏,但不是音節等時,而是音拍等時的。[12]日語中,一個V或CV結構的音節占據一個時間單位。日語中沒有長元音雙元音,但是有「長音」,故一個CVV的音節占兩個CV音節的時長。末尾的/N/也占用一個CV音節的時長,長輔音也是(至少在詩歌中)。但口語的規律性沒有詩歌那麼強,節奏可能隨地域或隨時間而變化。

古希臘語[13]吠陀梵語[14]也是嚴格音拍等時的。原始印歐語可能也是。

重音等時

重音等時的語言中,一個音節的長度不定,但連續兩個重讀音節之間的(平均)時長似乎是恆定的。於是,重讀音節之間的所有非重讀音節都被一併壓縮,以填入這些相等的時間段:當一個非重讀音節隔開了兩個重讀音節(例如「COME for TEA」),則中間的非重讀音節可能較長;而當插入了多個非重讀音節時(例如「COME and have some TEA」),非重讀音節就會更短。[15]

重音等時有時被叫做「摩斯密碼」節奏,但其實二者之間的相似性只是表面的。重音等時與元音弱化過程關係密切。[16][17] 英語泰語德語俄語丹麥語瑞典語挪威語法羅語荷蘭語歐洲葡萄牙語[18][19]波斯語都是典型的重音等時語言。[20]某些重音等時語言,如阿拉伯語,則保留了不弱化的元音。[21]

時長的可變度

以上的分類相對簡單,真實的語言不一定恰好能夠屬於某一類。一種語言可能會在與其他語言的對比之下、或在其標準變體和方言變體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可變性。[22]音拍等時和重音等時特性,在詞句過長且語流變速下容易遭到破壞,音節等時語言則可能發生音節省併現象。

一種語言的不同標準形式之間會有不同程度的重音等時性。作為音節等時語言的義大利語,其某些南部方言事實上是重音等時的。[23]英語雖作為重音等時語言,但使用範圍太過廣泛,以致於某些地區受當地本土語言影響,其標準英語已經比英國英語北美英語更傾向於音節等時;例如,印度英語就接近於音節等時。[24]這當然不是說該語言由此歸為音節等時語言,而是說發音上呈現這種特徵更多一些。舉一個更細微的例子:英語為母語的人會認為威爾斯的某些方言更像是音節等時的。

對於重音等時程度研究文獻更多的案例是葡萄牙語。歐洲葡萄牙語比起巴西葡萄牙語更具重音等時性。巴西葡萄牙語特徵複雜[25],並依語速、性別和方言不同而不同。在快語速下,巴西葡萄牙語傾向於重音等時,而慢語速時就更傾向於音節等時。南里奧格蘭德州南部的鄉村地區和東北(特別是巴伊亞州)等的音節等時性被認為更加突出;而如米納斯吉拉斯州中部的mineiro方言這樣的東南方言,北海岸以及聖保羅東區的paulistano方言,和從里約熱內盧聖埃斯皮里圖州、東米納斯吉拉斯州到聯邦區的fluminense方言,大部分時間本質上是重音等時的。另外,講巴西葡萄牙語的男性比女性說話更快,更重音等時。[26]

Ladefoged提議(引述Grabe和Low的研究[27]),既然語言是通過相鄰音節元音時長的差異量區分的,那麼可以計算出元音時長的兩兩變異度指數(pairwise variability index, PVI)來將這個差異量化。例如,數據顯示,荷蘭語(傳統上被歸為重音等時語言)就比西班牙語(傳統上是音節等時語言)的PVI高。[8]

Remove ads

重音等時-音節等時連續體

既然重音等時和音節等時之間缺乏清晰區分的確鑿證據,那麼有理由認為,所有語言及其口音在兩種節奏特徵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T. F. Mitchell稱,沒有完全音節等時或完全重音等時的語言,所有語言都處在二者當中。不過,各種語言的等時性偏向不同。[28]Dauer進一步闡述了這個觀點[29][30],給出了一個衡量尺度,令研究者將任何語言放置在極端重音等時和極端音節等時的兩極之間。這一研究方法的實例有Dimitrova對保加利亞語的研究[31]和Olivo對Ashanti Twi語節奏的研究。[32]

根據Dafydd Gibbon和Briony Williams的研究,威爾斯語既不是音節等時也不是重音等時的,因為音節長度的伸縮性比重音等時語言要小。[33]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