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電漿天體物理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電漿天體物理學是以電漿物理學為基礎的天體物理學分支。宇宙中絕大部分物質是電漿,因此電漿天體物理學的研究範圍很廣,包括日冕、超新星遺蹟、活躍星系核、緻密星、星際介質等。

在1929年美國物理學家朗繆耳提出電漿這個概念之前,天體物理學家已經研究過電漿。1921年米爾恩根據薩哈公式建立了恆星大氣理論,1939年丹麥天文學家斯特龍根提出星際介質中存在中性氫區和電離氫區,對星際介質和恆星演化理論起了重要的影響。電漿天體物理學這個名詞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出現的。電漿天體物理學採用實驗室電漿物理學取得的成果,本身也可以得到對電漿物理學有意義的新結果。
實驗室電漿物理學通常只涉及小尺度的問題,而電漿天體物理學涉及的是大尺度的宇宙電漿系統,往往處於光學厚的狀態,與輻射和宇宙線具有很強的交互作用。宇宙電漿大部分情況下可以認為是均勻、無邊界的,在應用理論模型時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此外,宇宙電漿的特徵尺度很大,因此磁雷諾數往往很大,具有明顯的磁凍結效應,即磁力線如同凍結在流體元上,隨流體的運動而一起運動。
Remove ads
擴展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