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礁
南沙群岛的一个岛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簸箕礁(馬來語:Terumbu Siput,英語:Erica Reef,越南語:Đá Én Ca/𥒥燕歌,菲律賓語:Bahura ng Gabriela Silang,星馬作西布礁),為南海南沙群島中的一個礁盤,現為馬來西亞實際控制。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越南及菲律賓等國亦稱對其擁有主權。
名稱
美國地名委員會使用的名稱為「Erica Reef」(埃里卡礁),馬來西亞稱為「Terumbu Siput」(西布礁,意爲「螺礁」),中國則稱簸箕礁。[1]
1935年中華民國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審定公布《中國南海各島嶼華英地名對照一覽表》,「Erica Reef」並不在列。194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布的《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也是如此。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地名委員會公布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則使用了「簸箕礁」的名稱。[2]簸箕礁呈橢圓形,狀如簸箕,故名。漲潮時僅東段若干礁石露出[3]。
地理
簸箕礁是一座小型圓形礁石,在退潮時幾乎完全乾涸,包圍著一個淺潟湖。漲潮時東段仍可見幾塊岩石。外礁是陡坡而非斷崖,直通深水。在每個礁石上,南壁陡峭而其他則為斜坡,地形如此是因為潮流和陽光的方向促進了珊瑚生長。[4]
歷史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