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
義大利米蘭的博物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義大利語:Museo Civico di Storia Naturale di Milano)是位於義大利米蘭的博物館,成立於 1838年。當時博物學家朱塞佩·德·克里斯托福里斯將其收藏捐贈給城市。首任館長為分類學家喬治奧·揚。
博物館坐落於因德羅蒙塔內利花園內一19世紀建築中,鄰近歷史城門威尼斯門。建築本體於1888年至1893年間興建,採新羅曼風格,並融合哥德式元素。
館內劃分為五個常設展區:礦物學區收藏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礦物標本、古生物區展示多種恐龍與史前生物的化石、人類自然史區聚焦於人類的起源與演化,特別關注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關係、無脊椎動物館涵蓋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與昆蟲,以及脊椎動物區展示各種脊椎動物,包含外來與歐洲本地物種。 [1]
此外,該館擁有義大利最大規模的實體比例生態立體模型收藏,數量超過100座。這些立體場景讓參觀者能深入觀察遠方生態系統的多樣面貌。[2]
Remove ads
礦物學區

礦物學區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幾種礦物,包括來自義大利佩薩羅和烏爾比諾省,世界上最大的硫磺晶體和8千克拉的巴西黃玉晶體。館內還展出了螢石、石英、光輝石、螢石、孔雀石等礦物。 [3]
古生物學區
古生物區介紹古動物學和古植物學的基礎知識,展品包括多種植物和動物的化石。其中最珍貴的文物包括棘龍鼻部、兩具來自西西里的歐洲矮象骨骼以及現存唯一一塊虛骨龍類希皮奧內爪龍屬恐龍Scipionix samniticus的化石。博物館還收藏異特龍、劍龍、奔龍、板龍等恐龍化石,以及目前發現數一數二完整的霸王龍化石斯坦。[4]
人類自然史區
人類自然歷史區講述人類從早期從靈長類動物發展到智人的過程,當中展出許多考古實物和模型,從系統發育學、生物形態學和生態學角度描述人類演化。其中最珍貴的藏品是阿法南方古猿骨架。 [5]
無脊椎動物學區
無脊椎動物學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展出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展品包括大硨磲(現存最大的雙殼綱動物)、雌性和雄性的甘氏巨螯蟹、秘魯巨人蜈蚣,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蜘蛛和蠍子等蛛形綱動物。第二部分介紹昆蟲學,展出許多昆蟲。[6]
脊椎動物學區
博物館二樓是脊椎動物區,展示來自歐洲和外地的動物標本、骨骼。其中包括一具長約12公尺的抹香鯨骨骼。還有實體比例生態立體模型。[7]
此處因館藏約30種爬行動物標本而聞名[8],當中許多曾被首任館長喬治奧·揚紀錄。喬治奧·揚是有史以來最多產的爬蟲學家之一,紀錄了約100種爬行動物。[9]
歷任館長

- 1838–1866 喬治·揚
- 1866–1882 埃米利奧·科納利亞
- 1882–1891 安東尼奧·斯托帕尼
- 1892–1911 提托·維尼奧利
- 1911–1927 埃托雷·阿爾帝尼
- 1928–1951 布魯諾·帕里西
- 1951–1964 埃德加多·莫托尼
- 1964–1981 切薩雷·孔奇(Cesare Conci)
- 1981–1994 喬瓦尼·皮納(Giovanni Pinna)
- 1994–2001路易吉·卡尼奧拉羅
- 2001–2010 恩里科·班菲(Enrico Banfi)
- 2010–2012 毛羅·馬里亞尼
- 自2012年起 多梅尼科·皮拉伊納(Domenico Piraina)
Remove ads
另見
- 米蘭博物館列表
- 世界自然歷史博物館列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