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約翰·莫特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約翰·洛思羅普·莫特利(英語:John Lothrop Motley;1814年4月15日—1877年5月29日),是美國的一位著名歷史學家和外交官,曾擔任美國駐奧地利公使、美國駐英國公使。[1][2][3]
Remove ads
生平
約翰·洛思羅普·莫特利於1814年4月15日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多徹斯特[4],童年成長於戴德姆[5],曾就讀圓山學校與波士頓拉丁學校,並於1831年畢業於哈佛大學。他曾修習德國語言與文學,並於1832年–1833年間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結識了日後成為德國首相的奧托·馮·俾斯麥,隨後他還與後者在柏林的腓特烈威廉大學(今柏林洪堡大學)修習民法。
1837年,莫特利與瑪莉·班傑明(Mary Benjamin)結婚。1839年,他匿名發表了小說《莫頓的希望》(Morton's Hope),以自己在德國大學學習的經驗為背景,當時沒有引起很大的關注,但日後被當成描繪俾斯麥少年時期的重要材料[6]。
1856年,莫特利被選為美國古文物學會成員[7]。
作品

- 《莫頓的希望》(1839年)
- 《Life and Character of Peter the Great》(1845年)
- 《On Balzac's Novels》(1847年)
- 《快樂山》(1849年)
- 《Polity of the Puritans》(1849年)
- 《荷蘭共和國的興起》(1856年)
- 《Florentine Mosaics》(1857年)
- 《統一尼德蘭史》(1867年)
- 《Causes of the Civil War in America》(1861年)
- 《Historic Progress and American Democracy》(1868年)
- 《Review of S. E. Henshaw's History of the Work of the North-West Sanitary Commission》(1868年)
- 《Democracy, the Climax of Political Progress and the Destiny of Advanced Races》(1869年)
- 《巴內韋爾德德約翰傳》(1874年)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