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納爾遜·洛克斐勒
美国政治家,商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納爾遜·奧爾德里奇·洛克斐勒(Nelson Aldrich Rockefeller,1908年7月8日—1979年1月26日),美國慈善家、商人、政治家,從1974年至1977年擔任第41任副總統,並於1959年至1973年擔任第49任紐約州州長。他還曾擔任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和哈瑞·S·杜魯門等兩任總統的國務院助理國務卿,並於1953年至1954年擔任德懷特·大衛·艾森豪總統的衛生、教育和福利部長。他是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的孫子和著名的藝術收藏家,有貴族風度,並擔任紐約市曼哈頓洛克斐勒中心的管理員。洛克斐勒是一位共和黨人,通常被認為是自由派或溫和派。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8月24日) |
在1960年、1964年和1968年未能成功尋求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1974年8月理察·尼克森辭去總統之後,洛克斐勒被任命為繼任總統傑拉德·福特的副總統。洛克斐勒是繼福特本人之後根據《第二十五條修正案》任命的第二位副總統。洛克斐勒並未在1976年被選為福特的競選搭檔。他於1977年從政壇退休,兩年後去世。
洛克斐勒於1947年成立了國際基本經濟公司。他曾擔任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受託人、司庫和總裁,並於1954年創立了原始藝術博物館。在慈善領域,他與四個兄弟於1940年成立了洛克斐勒兄弟基金會,並成立了美國國際協會。
Remove ads
生平
![]() |
他是美國洛克斐勒家族成員,也是共和黨的溫和派領袖人物之一,曾於1959年擔任第49任紐約州州長,一直到1973年,以主持大量建設計劃贏得稱譽。
1974年傑拉德·福特接任總統後,他獲國會提名為美國副總統。1975年4月曾代表美國政府赴臺參加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的喪禮[1]:10。1976年他不獲共和黨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至1977年1月任期屆滿後退休。
1979年1月,因心臟病逝世於紐約,享壽70歲。
政治意識形態
洛克斐勒採取務實的治理方式,體現了他跨學科解決問題的方法。羅伯特·康納利和傑拉德·班傑明在其著作《紐約的洛克斐勒:州議會中的行政權力》中指出:「洛克斐勒不執著於任何意識形態。相反,他認為自己是一位務實的問題解決者,他更感興趣的是找到得到足夠支持的解決方案,以確保方案在立法中得以實施,而非始終遵循的自由主義或保守主義的路線。」康納利和班傑明認為,洛克斐勒早期的財政政策較為保守,但在他執政的後期,在社會政策上採取保守的決策,但於環境問題上採取自由主義的決策。[2]
由於洛克斐勒的自由主義政治觀點,他遭到了共和黨內貝利·高華德和隆納·雷根等保守派的反對。歷史學家傑弗瑞‧卡巴瑟維斯稱洛克斐勒為「揮金如土的人」。洛克斐勒擔任紐約州州長期間,比他的共和黨前任州長、在財政上更保守的溫和派共和黨人湯瑪斯·杜威花的錢還要多。[3][4]洛克斐勒擴大了紐約州州的基礎設施,增加了教育支出,包括大規模擴建紐約州立大學,並加強了該州在環境政策上的參與。在外交事務中,洛克斐勒支持美國對聯合國事務的積極參與以及美國的對外援助,對抗共產主義和反對共產主義國家加入北約。由於洛克斐勒的政策,一些保守派試圖通過創建紐約州保守黨來獲得影響力。這個小黨派充當了紐約州自由黨的一個次要平衡力量。[5]
Remove ads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