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經摺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經摺裝,又稱梵夾裝、折本(日語:折り本,羅馬化:Orihon)是流行於中古時東亞地區的書籍裝幀方式。因常見於佛經書籍的裝幀,又如同風琴狀折好以便收納及舒捲,世稱經摺裝。現今許多佛經仍以經摺裝裝幀。

形制
經摺裝是長幅卷子改為一正一反方式折疊,並在最首頁及最末頁之背粘上硬紙作為書面以便保護。[1]舒捲時與卷軸裝似,多了摺痕,而比卷軸裝更易於收藏。 經摺裝的缺點是書口外露,容易散開,且經常翻閱時,書頁容易斷裂。經折裝限制文字內容只能在紙張的單面書寫或印刷。
歷史
斯坦因《郭煌取書記》載:「又有一冊佛經,印刷簡陋,然頗足見自舊型轉移以至新式書籍之跡。書非卷子本,而為摺疊而成,蓋此種形式之第一部也。……摺疊本書籍,長幅接連不斷,加以摺疊,最後將其它一端悉行粘穩。於是展開之後,甚似近世書籍。」可見經折裝唐朝已經出現。[2]
腳注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