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維斯瓦娃·辛波絲卡

波蘭詩人(1923-201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維斯瓦娃·辛波絲卡
Remove ads

瑪麗亞·維斯瓦娃·安娜·辛波絲卡波蘭語Maria Wisława Anna Szymborska波蘭語發音:[viˈswava ʂɨmˈbɔrska];1923年7月2日—2012年2月1日),波蘭詩人、翻譯家,享有「詩壇莫扎特」的美譽。[1][2]1996年,辛波絲卡因其「詩歌以諷刺的準確性揭示出人類在歷史與生物語境下的現實片段」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3][4]辛波絲卡的私人生活遠離公眾視野。她的早期作品受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影響,但後來逐漸轉向對日常生活和個人情感的關注。除詩歌以外,她還在文學雜誌上發表專欄文章,並從事翻譯工作。

快速預覽 維斯瓦娃·辛波絲卡 Wisława Szymborska, 出生 ...
Remove ads

生平

Thumb
辛波絲卡出生的房子,如今此地屬於庫爾尼克鎮

1923年7月2日,辛波絲卡出生於波茲南附近的布寧英語Bnin, Kórnik(今日波蘭西部小鎮庫爾尼克的一部分),是其父母的次女。[5]她的母親名叫安娜·辛波絲卡(Anna Szymborska),娘家姓羅特蒙德(Rottermund)。其父溫森蒂·辛波斯基(Wincenty Szymborski)曾是弗拉迪斯拉夫·扎莫伊斯基伯爵英語Władysław Zamoyski的管家。[6]1931年,8歲的辛波絲卡隨家人從托倫遷往克拉科夫,她的大部分人生都在這座城市度過。[7][6]搬到克拉科夫後,辛波絲卡進入了當地一所精英中學,該校由烏蘇拉修女會英語Ursulines創立。1939年,學校遭納粹關閉,她不得不在暗中繼續學業。[8]1943年,她成為了一名鐵路雇員,並設法避免被德國徵召為強制勞工[6]

1945年,辛波絲卡進入亞捷隆大學學習波蘭語文學,後來轉到了社會學系。[9][6]很快,她加入了當地的文學圈,並結識了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她後續的創作風格受其影響。[10]1945年3月,辛波絲卡在《波蘭期刊英語Dziennik Polski》發表了人生中第一首詩歌《我搜尋詞語》(Szukam słowa)。隨後幾年,她的詩歌陸續發表在各類報刊和期刊。[8][6][11]1948年,辛波絲卡因經濟原因從大學肄業,同年與詩人亞當·沃德克英語Adam Włodek結婚。兩人無子女,於1954年離婚,不過仍保持親密關係,直到1986年沃德克去世。[8][6]在這段時期,辛波絲卡找到了一份半月刊雜誌秘書工作,並負責插畫設計。[12]她的首部書籍原定於1949年出版,但因「不符合社會主義要求」而未獲審查批准。[12]

二戰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辛波絲卡在其事業初期仍順應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官方意識形態。實際上,她甚至還在1953年2月8日簽署了一份對被指控犯有叛國罪的牧師英語Stalinist show trial of the Kraków Curia的譴責請願書。[13][14][15]人們可在她的首部詩集《存活的理由》(Dlatego żyjemy)中體會到她對社會主義的支持,這部作品包含詩歌《列寧》和《建設諾瓦胡塔的青年》,諾瓦胡塔是臨近克拉科夫的一座史達林主義工業城市。[6]辛波絲卡曾是波蘭統一工人黨(社會主義政黨)的成員,但自1950年代逐漸與之疏遠,並開始與不同政見者(例如活躍於《文化》的作家耶日·蓋德羅伊茨)保持密切聯繫。1964年,她參與了要求言論自由的抗議活動。[16]最終,她於1966年退出該黨。辛波絲卡的前兩部作品聚焦社會主義,但後續作品則更多地表達了個人情感。在回顧早期作品時,她認為這些作品過於遵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因此現在無法再認同它們。[6]

1953年,辛波絲卡加入了雜誌《文學生活》(Życie Literackie),她在此任職直至1981年。此外,從1968年開始,她還在雜誌《擴展閱讀》(Lektury Nadobowiązkowe)開設了書評專欄。[6]她在這一時期創作的許多文章後來都被集結出版。1981至1983年,辛波絲卡成為了克拉科夫月刊《響亮》(NaGlos)的編輯。在1980年代,辛波絲卡秘密參與了許多反對活動,並使用假名「Stańczykówna」為地下刊物《方舟》(Arka)和《文化評論》撰寫文章。在1990年代初,她在《選舉報》上發表的一首詩歌中支持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反對當時的非共產主義政府把權力交還給前共產黨成員。[6]辛波絲卡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詩集是2005年的《冒號》(Dwukropek),這本詩集被《選舉報》讀者推選為2006年度最佳書籍。[6]除了個人的文學創作外,辛波絲卡還把許多法語文學作品翻譯為波蘭語,尤其是巴洛克風格詩歌和法國詩人泰奧多爾-阿格里帕·多比涅的作品。

2012年2月1日,在親友的陪伴中,罹患肺癌的辛波絲卡於睡夢中逝世,終年88歲。[17][18][6][19][20]她在去世前還在寫作一首新詩,但遺憾未能以自己期望的方式將生命中最後的詩歌集結出版。這些詩歌后續出版於2012年。[21]為了紀念她的文學成就,波蘭維斯瓦娃·辛波絲卡基金會(Fundacja Wisławy Szymborskiej)於2013年設立了辛波絲卡獎英語Wisława Szymborska Award,旨在表彰上一年度最佳波蘭語詩歌作者。[22]

Remove ads

主題

我偏愛寫詩的荒謬
勝過不寫詩的荒謬。


《種種可能》(陳黎譯)

辛波絲卡常使用反諷悖論矛盾、淡化等文學手法來闡釋哲學主題和迷人之物。她的許多詩歌都以戰爭和恐怖主義為主題。[18][6][23]她常以不同尋常的角度寫作,比如描寫在已故的主人空屋裡的一隻貓。[6][24]儘管一生只發表了不到350首詩,但她仍然享有盛名。當被問及為什麼她發表的詩歌如此之少時,她說:「我的家裡有個廢紙簍。」[18]

影響

華語電影《向左走·向右走》曾以辛波絲卡的詩篇《一見鍾情》為靈感和主線之一。而台灣藝術家幾米的作品《地下鐵》則以辛波絲卡的詩歌《我們何其幸運》作為開篇。[25]

主要作品

詩集

Thumb
2011年,辛波絲卡在布拉格書展,
更多資訊 作品原名, 中文譯名 ...
Remove ads

其他

更多資訊 作品原名, 中文譯名 ...

獲獎

Thumb
2011年,辛波絲卡和波蘭時任總統布羅尼斯瓦夫·科莫羅夫斯基白鷹勳章頒獎典禮。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