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網路韌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網路韌性(Cyber resilience)是指系統可以不受負面網路事件(Adverse cyber event)影響,仍然實現其原始功能的能力[1]。網路韌性對於資訊系統、關鍵基礎架構、商業流程、組織、社會及國家都很重要。

負面網路事件是指會影響網路資訊系統及其資訊的可用性資料完整性機密性的事件[2],事件可能是刻意的(例如網路攻擊),也可能是非預期的(例如軟體更新失敗),造成因素包括人為因素、自然因素,也可能二者都有。

網路韌性和網路安全(cyber security)有些不同,網路安全是要保護系統、網路以及資料,不會受到網路犯罪旳影響。網路韌性是要保護系統,在安全受威脅的情形下,其系統及網路仍可以正常運作[3]

網路韌性的目標是維持系統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提供預期輸出的能力[4]。這表示就算正常的執行機制失效(例如出現危機或是安全漏洞),都要可以提供預期輸出的能力。此概念也包括在這類事件後復原或是恢復正常執行機制的能力,以及若需面對新的威脅時,可以持續性的變更或是修改執行機制的能力。在恢復執行機制的流程中,備份災難恢復是重要的一部份。

Remove ads

框架

在美國總統政策行政命令PPD-21裡,將韌性定義為「可以適應變化條件,承受破壞,並且快速復原的能力」[5]。網路韌性著重在資訊科技環境中的預防措施、偵測措施及反應措施,針對系統的整體安全態勢評估和標準的差距,並且進行改善。Cyber Resilience Review英語Cyber Resilience Review(CRR)是由美國國土安全部所作,評估系統韌性的框架。另一個由Symantec所創的框架著重五點:準備/識別、保護、偵測、因應及復原[6]

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的NIST SP 800-160 Volume 2 Rev. 1[7] 提供了工程安全系統以及可靠系統的框架,其中將惡意網路事件視為和韌性和安全性都 有關的議題。在NIST SP 800-160中有識別出14種可以提昇韌性的技術:

更多資訊 技術, 目的 ...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