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紅崖天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紅崖天書,又被稱為紅崖碑、紅崖古蹟、紅岩天書,是位於中國大陸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曬甲山崖石壁上的神秘符號,被稱為「南中第一奇蹟」,[1]和倉頡書、夏禹書、夜郎天書、巴蜀圖語、東巴文、岣嶁碑文字和仙居蝌蚪文並稱為中國八種神秘文字。[2]
天書並非篆刻,而是書寫在一塊長達百米,高達三十米的巨大淺紅色石屏上,符號呈鐵灰色,有數十個,大者如斗,小者如升,其形狀若篆似隸。對其含義後人雖多有解讀,但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見。對紅崖天書的研究共有過三次高潮,分別為明朝嘉靖年間、清朝光緒年間和1990年代。[3]
最初記載
對紅崖天書的首次文獻記載見於明朝貴州普安州舉人邵元善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所作的《紅崖詩》,[4] 該詩寫道:
該詩不僅提到了紅崖天書,而且給出了對其含義的解釋,即認為是諸葛亮南征時的圖譜示意圖。
毀損
目前天書上的符號因遭到毀損而已大多無法辨認,而歷史資料也存在很多矛盾和出入。由於天書既非陰文也非陽文,而是直接書寫在石壁上的,無法拓印,在沒有照相技術的情況下只能進行臨摹,而歷史上各種摹本之間有很大出入,有的多達50字,有的少至19字。[5]
根據《永寧州志》的記載,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安順知府翟鴻錫想要紅崖天書的拓片,永寧州團首羅光堂便使用腐蝕液塗抹在字的四周以便進行拓印,這種破壞天書原貌的做法遭到了當地人的反對,翟鴻錫又命人用硃砂對原跡進行了修復。貴州提督徐印川(一說為周達武)在其後視察時又在天書中加了一個虎字,[6] 翟鴻錫以此時字跡進行臨摹,共有二十多字。後來,由於自然或人為的原因,天書字跡日益淡化,1996年時只剩下七八個字隱約可見了。[5]
解讀
後人對天書的含義進行了多種解釋,說法不一,莫友芝認為是大禹治水至此所留的遺蹟,[1]《安順府志》認為這是殷高宗石刻,近代有人認為是自然形成的石花,[7]有人認為是少數民族文字,[3]但都沒有充足證據。
1999年,一名工程師聲稱紅崖天書是明朝建文帝在靖難之役後逃到貴州所作的聲討燕王朱棣的檄文,其理由是碑文上有「丙、戌」二字,斷言這是指1406年的丙戌年,碑文上還有一個「允」字,是指建文帝朱允炆。但在古代,直呼帝王名字是大諱,而建文帝是於1402年失蹤,何以會流落貴州,並於四年後寫下該檄文,文章未能釋除穿鑿附會之嫌。[8]
根據其觀點,紅崖天書可能是運用了鐘鼎文等篆隸書體,並對字形進行了肢解,亦文亦畫。其文是伐燕詔檄,整個天書構成一幅圖畫,是御駕親征圖,文字直譯為:
燕反之心,迫朕(皇龍)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殘酷殺害(段、毆、牢、殺子民),致屍橫、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難書。使大明日月無光,變成囚殺地獄。須降伏燕魔做階下囚(斬首消滅)。丙戌(年)甲天下之鳳皇——允炆(御製)。
注釋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