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納粹毛主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纳粹毛主义
Remove ads

納粹毛主義義大利語Nazi-maoismo)是在1968年前後於義大利出現的一種政治運動和意識形態[1],在當時形成了一個叫「人民鬥爭」(義大利語Lotta di Popolo)的組織。該組織由羅馬大學的學生組成,[2]他們從佛朗哥·弗雷達的著作和理論中獲得了大量靈感,[3]主張將極左極右的思想結合起來。根據新法西斯主義群體「第三位置」的表述,納粹毛主義的立場是「既不搞資本主義,也不搞共產主義;既不赤化,也不反動」。[4]諸如弗雷達這樣的納粹毛主義者希望通過毛澤東思想人民戰爭理論,進行游擊戰,推翻政府和資產階級,以建立「法西斯無產階級專政[5][6]

Thumb
新秩序」組織的旗幟,弗雷達即屬於這個組織

據信,「人民鬥爭」組織在1973年解散後,納粹毛主義者大多已經銷聲匿跡。然而,納粹毛主義的某些變體在其他類似團體中一直存在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儘管這些團體不如「人民鬥爭」這般活躍。在許多議會外的右翼團體,例如「第三位置」(義大利語Terza Posizione)和最近的「新力量英語New Force (Italy)」(義大利語Forza Nuova),中都能找到一些所謂「納粹毛主義」的口號,儘管他們強調極右翼典型的反共主義和民族主義立場,但對社會問題以及激烈的反美主義反錫安主義有著強烈的關注。[7][8][9]

Remove ads

義大利之外

芬蘭

黨衛軍退伍軍人薩卡里·海卡拉(Sakari Haikala)和阿爾內·羅伊哈(Aarne Roiha)是毛派芬蘭-中國協會的創始成員[10]及董事會成員。[11]陸軍中校、法西斯黨議員帕沃·蘇西塔瓦爾英語Paavo Susitaival稱自己為「毛派法西斯主義者」[12][13]。芬蘭極右翼者中的泛毛派力量至少部分是由於毛澤東時代中國的反蘇立場。「我們參觀了赫爾辛基的中國大使館,他們放映了反俄宣傳片,片中中國軍隊歡呼雀躍,要求進攻蘇聯。我們也歡呼,這是芬蘭的救星。」海卡拉如是說。[14]

凱·穆羅斯(Kai Murros)是芬蘭著名的新法西斯思想領導人,他曾被認為是毛澤東主義者。[15][16]

法國

在法國,有一個義大利「人民鬥爭」的姊妹組織,也稱作「人民鬥爭」(法語:Lutte du Peuple)。它是在義大利的 Giovane Europe 和法國的 Jeune-Europe (兩者均意為「年輕歐洲英語Jeune Europe」)的基礎上建立的,兩國的組織圍繞讓·蒂里亞特英語Jean-François Thiriart宣傳的思想而建立。「人民鬥爭」的創始人中包括一些來自「新秩序」(法語:Ordre Nouveau)的持不同政見的左翼民族主義者及來自伊夫·巴蒂耶(法語:Yves Batille)領導的「為了年輕歐洲」(法語:Pour Une Jeune-Europe)的歐洲社會主義者。這些組織將讓·蒂里亞特領導的理論與適應歐洲情況的毛澤東思想混合,但其與蒂里亞特的理論也有本質區別:讓·蒂里亞特的理論中,毛澤東思想是次要因素;而對納粹毛主義組織來說,毛澤東思想是其基礎要素。[17]納粹毛主義明顯體現在國家和歐洲行動聯合會英語Fédération d'action nationale et européenne的意識形態中。[18]

烏克蘭

在2019年末,烏克蘭亞速營的文學社和出版機構 Plomin(烏克蘭語中的「火焰」之意),將弗雷達的作品譯為烏克蘭語。新納粹組織「喀爾巴阡塞契」(烏克蘭語Карпатська Січ)和「奧丁青年烏克蘭語WotanJugend」也在烏克蘭宣傳弗雷達的思想。[19]

其他區域

「人民鬥爭」的姊妹組織也存在於西班牙和德國,即「民族革命組織『構造』」(西班牙語:Organización Nacional-Révolutionare Aufbau)。[18]

另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