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組合拓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組合拓撲代數拓撲的一個較早名稱,可追溯到空間的拓撲不變量(如貝蒂數)被視為從空間的組合分解(如分解為單純復形)中導出的時期。在單純逼近定理得到證明後,這種方法變得更加嚴謹。

名稱的改變反映了將循環-模-便捷等拓撲類明確組織為阿貝爾群的舉動,這種觀點通常歸功於埃米·諾特[1]名稱的改變可能反映了她的影響。這一轉變也歸功於受諾特影響的海因茨·霍普夫[2]的工作,及獨立定義同調的Leopold Vietoris和Walther Mayer。[3] 尼古拉·布爾巴基的筆記提供了相當精確的日期。1942年,拓撲還是「組合方法」的天下,到1944年就變成了「代數方法」。[4]這一時期也是同調代數範疇論引入拓撲空間研究並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組合方法的時期。

Azriel Rosenfeld (1973)提出用於數字圖像處理數碼拓撲,其可視作組合拓撲的新發展。陳立和榮永武得到了歐拉示性定理和高斯-博內定理的數碼形式。[5][6]2維網格拓撲已經出現在亞歷山德羅夫-霍普夫的著作《拓撲學I》(1935)中。

Remove ads

另見

腳註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