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1](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2])又稱經皮主動脈瓣植入術[3]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4]),是通過介入導管技術將人工主動脈瓣膜送至主動脈根部釋放並固定,以替代病變主動脈瓣功能的微創治療技術[5]。此置入人工瓣膜的技術並不涉及摘除自體主動脈瓣,新瓣膜被設計成能夠展開並固定在原有的主動脈瓣的瓣葉上。人工瓣膜可能因長期(數年至十餘年的時間)的開啟與關閉而毀損,再次繼發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或者主動脈瓣狹窄。在毀損的人工瓣膜上重新植入新的人工瓣膜,稱為瓣中瓣(valve-in-valve)技術[6][7]

一般的方法是將置換的瓣膜經腹股溝處的股動脈導管,向上達到升主動脈。這一技術取代了更具創傷性的開胸手術。在圍術期階段,TAVI展現出了對於特定人群(如高齡、高危患者)更低的死亡率,但是經導管術發生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的風險更高。在長期效果上,TAVI與開胸手術的優劣尚存爭議。

早在2002年,經導管術就在歐洲開始發展。這一技術對於提高罹患嚴重主動脈狹窄患者的心功能有顯著成效。目前在美國,TAVI手術量已經超過傳統開胸置換主動脈瓣的手術量。

在合併嚴重主動脈狹窄的高危患者中,經導管術與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在術後1年生存率上相近,雖然兩者操作的風險大不相同[8]。經導管術相比外科手術有更高的中風風險(5.5% vs 2.4% 術後30天; 8.3% vs 4.3% 術後一年)[9]

在2010年,美國對於358名患者的臨床試驗顯示,經導管術後的1年生存率比外科手術高20%(50.7% vs 30.7%),其死亡率或再次入院率也較外科手術低(42.5% vs 71.6%)[10]。這項技術稱作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植入的是牛心包來源的心臟瓣膜。

Remove ads

人工瓣膜

在歐洲、美國、中國等主流市場,主要有兩種設備獲得了當地衛生部門的認證,可供醫生選擇植入適合的患者中。

  • 自膨脹式瓣膜[11](self-expanding valve):由豬心包來源的生物瓣膜附著於自膨脹鎳鈦合金支架而製成,該瓣膜只能逆行經股動脈路徑置入,對於存在此路徑嚴重血管閉塞性疾病患者,可考慮經左腋動脈或鎖骨下動脈。如:CoreValve/Evolut 瓣膜(美敦力公司)。
  • 球囊擴張式瓣膜[12](balloon-expandable valve):由牛心包來源的生物瓣膜附著於可膨脹金屬支架,該瓣膜可前向經靜脈、逆向經股動脈和經心尖途徑置入。如:Edwards SAPIEN 系列瓣膜(愛德華生命科學)。

由於導管壓縮的性質,所有瓣膜為生物瓣或者高分子瓣膜,無機械瓣。

參考

更多內容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