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維蘭德-米舍爾酮

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兰德-米舍尔酮
Remove ads

維蘭德-米舍爾酮(Wieland–Miescher ketone)是一種雙環二酮類,用作很多固醇類和萜類化合物的合成前體。它以在汽巴-嘉基的兩位早期研究者卡爾·米舍爾(Karl Miescher)和彼特·維蘭德(Peter Wieland)的名字命名。[3]

快速預覽 維蘭德-米舍爾酮, 識別 ...
Remove ads

製備

最早方法是利用2-甲基-1,3-環己二酮與丁烯酮之間的羅賓遜成環反應得到外消旋的維蘭德-米舍爾酮。中間產物不分離出來。2-甲基-1,3-環己二酮可由間苯二酚雷尼鎳氫化1,3-環己二酮,然後再用碘甲烷對其烯醇負離子進行烷基化得到。[4]

20世紀80年代時有人利用Hajos-Parrish-Eder-Sauer-Wiechert反應,以催化量的L-脯氨酸作為手性助劑,實現了維蘭德-米舍爾酮的對映選擇性合成:[5]

Thumb

2000年 Barbas 等實現了一鍋合成法合成 W-M 酮:[6]

Thumb

參見

  • Hajos-Parrish酮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