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維加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維加龍(學名:Vegasaurus)是薄板龍科蛇頸龍已滅絕的一個屬,化石發現於南極半島維加島晚白堊世(馬斯垂克階)的雪丘島組。屬下包括單一物種莫氏維加龍(Vegasaurus molyi)。[1]
Remove ads
描述
維加龍因具有54節頸椎而在薄板龍科中獨樹一幟。卡拉瓦亞龍數目與之相似,具有56節,但缺乏維加龍椎骨上的啞鈴狀關節面。同樣在其它薄板龍科中少見的特徵包括:寰樞複合體下表面長有可見的龍骨;第8至42節左右的頸椎擁有側嵴;第7節之前的頸椎下表面均有發育良好的缺刻,但最後5節椎骨沒有;喙骨具有自下表面中線突出的突起;股骨小頭強烈凸出;缺乏胸骨及骨盆軸;肱骨具有面向前方的龍骨和終止於附屬背面的強烈後向擴張(僅為莫雷諾龍及獵蛸龍共有)及其他特徵。[1]維加龍長約6.5公尺(21英尺)。[2]
發現與命名
維加龍正模標本MLP 93-I-5-1是一具保存完好的近完整顱後骨骼(缺少尾尖),現陳列於阿根廷拉普拉塔博物館。材料包括完整頸部(54節完整頸椎、3節胸椎、17節背椎、3節骶椎)、前中段尾椎、胸帶和骨盆帶、前後肢、肋骨及背部區域發現的45顆胃石。MLP 93-I-5-1由愛德華多·奧利韋羅、丹尼爾·馬丁尼翁尼(Daniel Martinioni)、弗朗西斯科·穆塞爾(Francisco Mussel)與豪赫·盧斯基(Jorge Lusky)於1989年在南極半島邊緣詹姆斯羅斯群島(南極最北部)維加島的蘭布角(Cape Lamb)發現。於1993、1999及2005年三次南極夏季探險中進行了發掘。MLP 93-I-5-1是以關節半連接狀態從組合10號地("Assemblage 10" Locality)一處3平方米的區域內收集,此地屬於雪丘島組蘭布角段(Cape Lamb Member)中部,時間為大約72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馬斯垂克階早期。[1]
維加龍由何塞·奧戈曼(José P. O'Gorman)、萊奧納多·薩爾加多、愛德華多·奧利韋羅(Eduardo B. Olivero)和塞爾吉奧·馬倫西(Sergio A. Marenssi)於2015年首次描述並命名,模式種是莫氏維加龍(Vegasaurus molyi)。屬名取自發現正模標本的維加島及希臘語saurus(意為「蜥蜴」)。種名表彰參加過17次南極實地考察並採集正模標本的阿根廷古生物學技術人員胡安·何塞·莫利(Juan Jose Moly)。[1]
Remove ads
分類
奧戈曼等人(2015年)使用久保等人(2012年)數據集的改編版測試維加龍的系統發育位置。在結果拓撲中,維加龍與其它三種生存於晚白堊世南太平洋的薄板龍科組成演化支:莫雷諾龍及兩個來自威德爾海地區的物種——極泳龍亞科的極泳龍和獵蛸龍。維加龍與兩個極泳龍亞科成員的區別在於頸椎更長,但與太平洋另一端的分類單元即日本的雙葉龍存在聯繫。以下分支圖遵循分析結果,僅顯示薄板龍科內的關係。[1]
薄板龍科 Elasmosauridae |
| |||||||||||||||||||||||||||||||||||||||||||||||||||||||||||||||||||||||||||||||||||||||||||||||||||||||||||||||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