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緬甸宗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緬甸是一個多宗教國家雖然沒有國教,但政府調查大多數的緬甸公民信奉上座部佛教。根據緬甸政府2014年人口普查,佛教徒佔87.9%,主要由緬族、若開人、撣族、孟族、克倫族和華人所信奉。除此之外,緬族人也信奉緬甸民間信仰 。新憲法規定了宗教自由; 然而,它也給予了諸多的特權例外,允許政府隨意限制這些權利。[2]少數民族信仰基督宗教(6.3%,主要是景頗族和克欽族),伊斯蘭教(2.3%,主要是洛興亞人、印裔緬甸人和緬甸華人),印度教(0.5%,主要是印裔緬甸人)。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1月2日) |
Remove ads
人口統計
佛教

緬甸佛教宗派主要是上座部佛教,佛教徒佔全國人口的88%。[1][3][4] 信奉佛教的民族有緬族、若開人、撣族、孟族、克倫族和華人。緬甸佛教的僧侶為僧伽。在緬甸的許多民族中,包括緬族和撣族,佛教信仰都是與泛靈論信仰相結合的,包括能夠介入世俗事務的精神安撫。緬甸許多佛教僧侶參加了2007年番紅花革命,根據報導很多僧侶被政府安全部隊逮捕,一些主要的僧侶仍然被關押在全國各地的監獄。[5]
基督宗教

基督徒佔緬甸6.2%的人口[1][6],信徒主要是克欽族、克倫族及歐亞人。緬甸全國基督徒約五分之四是新教信徒,其餘是天主教會的信徒。基督徒是緬甸過去三十年來增長最快的宗教群體,雖然增長差距已經接近一般人口,但他們仍然是增長最快的宗教群體。
印度教


印度教徒佔緬甸0.5%的人口,[1][7]大多數緬甸印度教徒是印裔緬甸人。印度教和佛教在古代就傳至緬甸地區,若開山(若開邦)是緬甸和印度之間重要的自然屏障,印度教和佛教向緬甸的傳播通過了印度的曼尼普爾邦和海上貿易商進入緬甸。在蒲甘的城市建築中,印度教極大地影響了英國殖民時代以前緬甸的王朝文化。在19世紀和20世紀,英國殖民政府引進了100多萬信奉印度教的印度裔工人在種植和礦區中服務。英國殖民者還認為,與印度移民相鄰的歐洲人居住區域為盜竊犯罪和襲擊提供了緩衝和一定程度的安全。根據1931年的人口普查,仰光人口中的55%是印度裔,大部分是印度教徒。[8]緬甸獨立後,奈溫統治下的緬甸在1963年到1967年之間,採取了排外政策,驅逐了30萬名印度人(印度教徒和佛教徒)以及10萬名華人。現今印度教文化仍然在緬甸有深遠影響,例如天帝(Thagyamin)的崇拜為起源於印度教的帝釋天,印度教也豐富了緬甸的文學,其中包括從羅摩衍那改編的緬甸文學Yama Zatdaw。許多印度教神名同樣被許多緬甸人所崇拜,比如在考試前經常被崇拜的知識女神辯才天女。在現代緬甸,大多數印度教徒都聚居在仰光和曼德勒。古代印度教寺廟則存在於緬甸的其他地方,例如蒲甘有11世紀時建成的毘濕奴廟。
Remove ads
猶太教
雖然緬甸曾有數千名的猶太人,但仰光目前只有約二十名猶太人。大多數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離開了緬甸,1962年奈溫統治緬甸後剩餘的猶太人又離開了緬甸。
伊斯蘭教

約有80萬羅興亞人穆斯林居住在緬甸,當中約有80%居住在西部的若開邦。自1970年代以來,羅興亞人長期受到歷任緬甸政府的壓迫。[10] 2012年若開邦騷動中,羅興亞武人與當地佛教徒發生衝突。[11][12]在2017年開始的羅興亞人種族滅絕中約有25,000羅興亞人在緬甸國防軍行動中有被殺害;聯合國官員稱緬甸國防軍犯下大規模的戰爭罪行,包括就地正法與肢體暴力等。[13][14]
穆斯林在緬甸面臨宗教迫害。自緬甸獨立以來,歷屆政府(民主和軍事)沒有給予若開邦穆斯林羅興亞人緬甸公民權,並禁止他們的宗教活動。羅興亞人被迫逃往鄰國孟加拉國或其他穆斯林國家。根據美國國務院 2009年的國際宗教自由報告,這個國家的非佛教人口在普查時被低估了。伊斯蘭學者聲稱該國的穆斯林人口占總人口的6%到10%。緬甸穆斯林有印度人,緬族混血,波斯人,阿拉伯人,潘泰人和回族。
參見
- 緬甸民間信仰
參考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