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緬甸社會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緬甸社會黨 (緬甸語ဗမာပြည် ဆိုရှယ်လစ်ပါတီ),最初被稱為人民自由(社會主義)黨(PF(S)P),是緬甸的一個已不存在的社會主義政黨。它是1948年後緬甸政壇的主導政黨,也是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AFPFL - )內部的主導政治力量[1]。由於它被納入同盟,它被俗稱為 (AF Social).

快速預覽 緬甸社會黨, 簡稱 ...

該黨是戰時的人民革命黨 (緬甸語ပြည်သူ့အရေးတော်ပုံပါတီ)的繼承者,由巴瑞英語Ba Swe覺尼英語Kyaw Nyein和其他五人為了對抗緬甸共產黨在同盟中的影響力,並防止共產黨接管這個傘式組織而成立的[2]。出於同樣的原因,為了對抗共產黨的全緬甸工會代表大會,社會黨也在1945年11月建立了工會代表大會。在人民自由(社會主義)黨成立之前,共產黨人已在同盟內部公開作為一個集團出現[2]。意識形態的競爭延伸到了政治化的軍隊。軍隊中的非共產主義者支持建立社會黨作為反共力量,因為許多共產黨人,最著名的是覺佐英語Kyaw Zaw,也在軍隊中擔任領導職務[1]

1945年,德欽米亞英語Thakin Mya成為黨主席,巴瑞為總書記,覺尼為聯合書記[2]。1947 年,德欽米亞與昂山一起被謀殺後,柯柯吉於1947年7月成為新的黨主席。1948年夏天,他被要求辭去黨和政府的職務。辭職後,柯柯吉加入了地下叛亂組織。主席一職被廢除,該黨從此由巴瑞和覺尼領導[1][3]

1948年該黨更名為緬甸社會黨。1949年更名為社會黨同盟。自1950年起重新更名為緬甸社會黨。該黨出版《社會主義前線周刊》[1]

該黨最初依靠附屬群眾組織的支持,如工人亞洲組織、農民亞洲組織、婦女亞洲組織等。1950年後,該黨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個幹部政黨,但仍與工會代表大會保持密切聯繫[1]

1950年12月,黨內左派出走,另立緬甸工農黨[1]。分裂後,緬甸社會黨的成員大約從2,000人降至200人[4]。該黨最終得以恢復元氣,到1956年時黨員人數估計達到6,000人[1]

1964年,緬甸社會黨被由奈溫領導的聯邦革命委員會取締[1]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