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羅斯托經濟成長階段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羅斯托經濟成長階段論(英語:Rostow's stages of growth),又稱羅斯托起飛模型,是一個常用的經濟成長歷史模型,由美國經濟學家沃爾特·惠特曼·羅斯托於1960年提出。該模型假設經濟成長有五個基本階段,長度各不相同:[1]
- 傳統社會
- 為起飛創造前提條件
- 起飛
- 趨向成熟
- 高額大眾消費時代
羅斯托的模型是經濟成長的結構主義模型之一,特別是與亞歷山大·格申克龍提出的「落後」(backwardness)模型相比,不過這兩種模型並不相互排斥。
羅斯托認為,經濟起飛最初必須由少數幾個經濟部門牽頭。這種理念和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論有相似之處,它還並批評了馬克思主義革命者對經濟自力更生的推動,因為羅斯托模型追求推動一個或兩個部門的「初始」發展,而非所有部門的平等發展。這成為社會進化論中現代化理論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概述
总结
视角
除了他之前在《經濟成長的階段——非共產黨宣言》(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中提出的五個階段之外,羅斯托還討論了高額大眾消費之後的第六階段,並在1971年將其稱為「追求質量階段」。[2]以下為羅斯托模型中的六個成長階段及其特徵:
- 傳統社會(The traditional society)
- 為起飛創造前提條件(The preconditions for take-off)
- 對原材料的外部需求引發了經濟變革
- 發展更高產、商業化的農業,以及生產者本身不消費/大部分用於出口的經濟作物。
- 為擴大生產而進行的廣泛的改造自然環境的投資(例如灌溉、運河、港口)
- 技術的普及和既有技術的進步
- 不斷變化的社會結構,過去的社會平衡在此階段不斷變化
- 個體的社會流動開始
- 發展民族認同感和共同的經濟利益
- 起飛(The take-off )
- 走向成熟(The drive to maturity)
- 產業基礎多元化;多個行業擴展,新行業迅速扎根
- 製造業從投資驅動的(資本貨物)轉向耐用消費品和國內消費
- 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迅速
- 大規模投資社會基礎設施(學校、大學、醫院等)
- 高額大眾消費時代(The age of mass-consumption)
- 工業基礎主導經濟;第一產業在經濟和社會中的比重大大降低
- 廣泛和標準化的高價值消費品消費(例如汽車)
- 消費者通常擁有超出了所有基本需求的可支配所得,可以購買其他商品
- 城市社會(從農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動)
- 超越消費(Beyond consumption) / 追求品質(The search for quality)
- 邊際效用相對減少以及耐用消費品的時代
- 人們認為自己生在一個經濟安全和高消費的社會中
- 在此階段,人們懷疑是否存在進一步的消費者擴散,或新一代將為成長帶來什麼
羅斯托稱,提出這些成長階段旨在解決許多問題,他提出了自己發現的一些問題寫道:
「傳統的農業社會在什麼動力下開始了其現代化進程?有規律的成長何時、如何成為了每個社會的固有特徵?是什麼力量推動了持續成長的進程並確定了其輪廓?每個階段可以辨識出成長過程的哪些共同的社會和政治特徵?是什麼力量決定了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之間的關係;相對的成長順序與戰爭爆發有什麼關係?最後,複利將帶我們去向何方?它會帶我們進入共產主義嗎;還是到富裕的郊區,用社會間接資本很好地實現完全;抑或到破壞;到月球;還是在哪裡?」[3][4]
羅斯托認為,各個國家/地區會線性地經歷每個階段,並列出每個階段的投資、消費和社會趨勢方面可能發生的許多狀況。並非所有狀況都必定在其階段發生,而且各個階段和過渡期可能會因國家而異,甚至因地區而異。[5]
Remove ads
理論框架
羅斯托的模型是自由主義經濟學派的一部分,著重強調了現代自由貿易和亞當·史密斯的理念的有效性。它與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論點不同,後者認為依賴原材料出口的經濟體可能會「陷入困境」,無法實現多元化;對此,羅斯托的模型指出,經濟體可能需要依賴原材料出口,為起飛初期尚無較強競爭力的工業部門的發展提供資金。羅斯托模型並不反對約翰·梅納德·凱因斯關於政府控制國內發展的重要性方面的理論,這一點在一些激進的自由貿易倡導者中並未被普遍接受。羅斯托的基本假設是,國家希望實現現代化和成長,且社會認可經濟成長的物質主義準則。[6]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