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羅密歐與茱麗葉 (普羅高菲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羅密歐與茱麗葉》,作品64,是俄羅斯作曲家普羅高菲夫所寫成的四幕大型芭蕾舞劇,於1934年開始創作,1935年9月完成,這是作曲家其中一首最著名的交響樂作品,並與《三橘愛》和《灰姑娘》合稱為作曲家三大劇樂。

作曲家後來亦將樂曲部份樂章輯成為管絃樂組曲出版,共編成了三套;另外亦有一套以鋼琴組曲形成出版。
背景
這首作品最先是受劇場總監兼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謝爾蓋·拉德洛夫(Sergei Radlov)和劇作家阿德里安·皮爾托夫斯基(Adrian Piotrovsky)所提議而創作的。皮爾托夫斯基當時任職於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他把一些預定角色的資料交給普羅高菲夫參考,希望他能為該舞團委約創作一齣新的芭蕾舞劇。而負責首演時的指揮家尤利·費耶(Yuri Fayer)亦在音樂上為普羅高菲夫提供了不少意見。然而,當普羅高菲夫於翌年完稿,把初稿交給舞團時,卻被團內的舞者評為「音樂不可能配合舞步」而拒演。費耶於是建議改由交基諾夫芭蕾舞團(現時改稱為馬林斯基芭蕾舞團)負責首演。
樂曲的故事背景大致與莎士比亞的原著相約,不過最初的版本,普羅高菲夫把結局改成為「大團圓」結局,可是就在樂曲寫成後的數個月,卻發生了「真理報」事件,1936年1月28日起,史達林以匿名方式在《真理報》社論中發表一系列的文章(包括導火線《混沌代替了音樂》及其他文章),抨擊蕭士塔高維奇的歌劇《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繼而亦引伸出對其他藝術家的指責,皮爾托夫斯基因被指有份撰寫蕭士塔高維奇的另一齣歌劇《清澈的溪流》的劇本,後來遭內務人民委員部拘捕及私下處決。[1]因此,費耶私下與普羅高菲夫溝通,建議他把結局改回至和原著相同,以免遭受無辜的政治牽連。最終普羅高菲夫接受了建議,但原本答應演出的基諾夫芭蕾舞團,亦因應當時的政治環境而拒絕演出。[2]
改寫後的版本最終要到1938年於捷克布爾諾才首度公演,並得到不少正面的評價。這時,時任基諾夫芭蕾舞團的舞蹈總監列奧里特·拉夫洛夫斯基(Leonid Lavrovsky)終於願意演出這首作品,1940年1月11日,舞劇終於首次於蘇聯本土上演,由康斯坦丁·謝爾蓋耶夫(Konstantin Mikhailovich Sergeyev)及加林娜·烏蘭諾娃分別飾演羅密歐和茱麗葉,[2]這個版本至今仍然被視為最權威的演繹版本。
2008年7月4日,在得到普羅高菲夫家族成員和俄羅斯國家檔案局的批准下,音樂學者西門·摩利臣從俄羅斯國家檔案局中獲得了最初版本的手稿,經重新整理樂譜後,由馬可·莫里斯及莫里斯舞蹈團於英國及美國作巡迴演出。[3]
Remove ads
樂曲結構(修訂版本)
全套芭蕾舞曲共分成四幕九場,共52段音樂,其中第一幕為最長,共21段,最後一幕則只有2段。
全曲演奏時間大約需時2.5小時。
Remove ads
樂隊編制
以浪漫時期的三管制形式為骨幹,但銅管樂和打擊樂則大幅增強,同時亦加入了作曲家喜愛的鋼琴於樂團中。
樂譜
- S. Prokofiev: Romeo and Juliet, Op. 64. Ballet in Four Acts, Nine Scenes. Moscow: Muzyka, 1976. (共分2冊,第1冊為第一幕,第2冊為第二至四幕。)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