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國社會主義運動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美國社會主義運動史涵蓋多種思潮,包括無政府主義者、共產主義者、民主社會主義者、社會民主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托洛茨基主義者和空想社會主義者。該運動起始於19世紀初期的一些空想社會主義社區,例如震教徒、理想主義活動家約書亞·沃倫,以及受夏爾·傅立葉啟發而建立的意識社區。1860年代,來自歐洲的激進工人活動家(尤其是德國、猶太和斯堪地那維亞背景的移民)移民美國,促成國際工人協會(1864年)和社會主義勞工黨(1877年)的創建。
1870年代,不同派系的社會主義者參與美國早期的工人組織和鬥爭。其中的高潮是1886年芝加哥乾草市場慘案,這一事件不僅催生國際勞動節作為全球勞動者的主要節日,也推動八小時工作制成為全球社會主義政黨和工會組織的共同目標[1]。
1901年,多股社會主義力量聯合建立美國社會黨。1905年,無政府主義者建立世界產業工人聯盟。在美國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尤金·德布斯的帶領下,社會主義者廣泛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政府鎮壓,史稱「第一次紅色恐慌」。雖然該黨在1920年代日漸衰落,但仍多次推舉諾曼·托馬斯作為總統候選人。1930年代,美國共產黨在勞工和種族鬥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發生分裂,部分成員另組托洛茨基主義政黨社會主義工人黨。1950年代,麥卡錫主義使社會主義遭到壓制。1960年代,隨著新左翼以及其他社會運動與抗爭的興起,社會主義思想復興。麥可·哈靈頓等社會主義者曾被邀請參與甘迺迪政府和詹森政府的「貧困戰爭」和「偉大社會」政策,同時社會主義者也在民權運動中扮演關鍵角色[2][3][4][5][6]。
1990年代,對社會主義的興趣開始緩慢回升,特別是在Y世代中尤為明顯。與無政府主義相關的反全球化運動在多個場合對世界貿易組織發起抗議。2011年,「占領華爾街」運動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組織的壯大。2015年,伯尼·桑德斯的總統競選引發社會主義組織活動的爆發,其組織規模回到20世紀初的水平。
與西歐、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不同,美國從未形成一個有影響力的主要社會主義政黨,相較之下,美國的社會主義運動一直較為薄弱。在美國,社會主義往往帶有污名化的色彩,因為它通常被與極權社會主義、蘇聯和其他馬克思列寧主義政權聯繫在一起。《經濟學人》專欄作家指出,保守派和自由意志主義右翼人士常常將「社會主義」一詞用作貶義詞,卻沒有明確定義,意在抹黑自由派和進步派的政策、主張和公眾人物。「社會化」一詞也常被誤用,錯誤地指代任何國家或政府經營的產業或服務(更準確的術語應為「市政化」或「國有化」)。這個詞有時還被用來泛指所有依靠稅收資助的項目,無論是由政府還是私人運營的。反對經濟干預主義、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聯邦醫療保險、「新政」、社會保障和全民單一支付醫保等政策時,人們也常常用「社會主義」這個詞作為反對理由。
密爾沃基曾有數位社會主義市長,如埃米爾·賽德爾、丹尼爾·霍安和弗蘭克·澤德勒;而美國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尤金·德布斯在192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獲得近100萬張選票。自稱民主社會主義者的伯尼·桑德斯在2016年民主黨總統初選中獲得1300萬張選票,尤其受到年輕一代和工人階級的廣泛支持。2022年9月,一項民調顯示,36%的美國成年人對社會主義持正面看法,另有57%對資本主義持正面看法[7]。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