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國聯邦調查局十大通緝要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聯邦調查局十大通緝要犯名單(英語:FBI Ten Most Wanted Fugitives)源自於1949年的一場會議,時任聯邦調查局局長的約翰·埃德加·胡佛與合眾國際社共議逮捕那些棘手罪犯的方法[1]。聯邦調查局在會後擬出一份名單發表,並隨即收到來自輿論的正面回應。這份名單提供高額賞金給舉報線索的民眾,此舉也大幅提升聯邦調查局的執法效率[2]。

列名與除名
名單上的逃犯只會在其被確認死亡、指控被撤銷或者被逮捕時名字才會被移除,聯邦調查局會再讓另一個逃犯的名字「遞補」到名單上。其中也有因為被聯邦調查局認為「不再有能力對社會產生威脅」而被除名的案例[1]。在此份名單上掛名最久的是搶匪維克多·赫雷納,他於1984年進到名單上,至今已逃亡36年之久;掛名時間最短的則是涉嫌謀殺兩名聯邦調查局探員的比利·布萊恩特(英語:Billie Austin Bryant),他在名字進入名單後僅僅兩個小時就被逮捕[3]。在極少數的情況下,例如出現一個名單以外的極其危險的逃犯時,這份名單會增列一個「第11號通緝要犯」[4]。這份名單會張貼在公共場所,如郵局或銀行等。有時也會出現逃犯在看到自己名列十大通緝要犯而自首的情況。
截至2023年1月9日止,一共有529人曾出現在名單上,其中包括11名女性。當中已有494人落網,其中的163人是因為被民眾舉發而遭逮捕[5][6][7]。
除了這份名單以外,聯邦調查局還製作過其它治安列表,例如恐怖份子、犯罪警訊與失蹤人口等,其中恐怖份子方面最有名的莫過於被美國政府指控為911事件策劃人的奧薩瑪·賓拉登。但即便如此,911事件並非聯邦調查局通緝賓拉登的原因之一[8]。
Remove ads
當前的十大通緝要犯
此條目或章節需要時常更新。有關事物或許會隨著時間而有所變化。 |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