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羲和號
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羲和號[註 1],全名太陽Hα光譜探測與雙超平台科學技術試驗衛星(英語:Chinese Hα Solar Explorer,CHASE),是中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2021年10月14日18時51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
Remove ads
概述
羲和,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太陽女神與制定時間和曆法的女神。取名「羲和」,象徵著中國對太陽探索的緣起與拓展[3]。
「羲和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主導研製,用戶方為南京大學。「羲和號」衛星實現國際首次太陽Hα波段光譜成像空間探測,填補太陽爆發源區高質量觀測數據的空白,首次提出天文光譜測速導航新方法和新技術[4],標誌中國正式步入空間「探日」時代。
任務及酬載
羲和號的主要科學載荷是帶有Hα濾光片的太陽Hα成像光譜儀(太陽太空望遠鏡)[6]。
Hα成像光譜儀的任務是對整個太陽盤進行光譜分析,並以光柵掃描模式構建發光體的二維光譜「肖像」。基於這些數據,太陽的二維圖像形成在兩條接近的線中656.3nm (Hα)和656.9nm (FeI),它們對應於太陽大氣中不同水平的條件[7]。通過一次掃描(時間小於60秒),可以獲得日面上近1600萬個點的光譜資訊。
「羲和號」整星重量508公斤,設計壽命3年,運行於517公里高度、傾角98度的太陽同步軌道;該軌道將經過地球的南北極,能夠24小時連續對太陽進行觀測[4]。通過對Hα譜線的數據分析,可獲得太陽爆發時的大氣溫度、速度等物理量的變化,研究太陽爆發的動力學過程和物理機制。
「羲和號」採用國際首創的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的「雙超」衛星平台。衛星平台採用「動靜隔離非接觸」總體設計新方法,將平台艙與載荷艙物理隔離,阻斷平台艙微振動對載荷工作的影響,防止平台艙熱變形影響載荷艙。與傳統衛星平台相比,「羲和號」衛星平台的指向精度、姿態穩定度均提高了2個數量級。衛星平台在軌試驗成功後,是世界上首次將磁浮技術在太空載具上進行工程應用,將大幅提升空間觀測技術水平[8]。
「羲和號」衛星具有在軌驗證無線能源傳輸、艙間無線通信、艙間雷射通信、重複連接釋放、艙間電纜脫落與收納、原子鑒頻太陽導航儀等多項新技術[4]。
Remove ads
發射與相關搭載
2021年10月14日18時5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太陽Hα光譜探測與雙超平台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9]。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391次發射,是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承載的第100次航太發射任務[10]。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是次以「一箭十一星」同時發射羲和號以及軌道大氣密度探測試驗衛星、商業氣象探測星座試驗衛星[11]、低軌導航增強試驗衛星、和德二號E/F衛星、交通試驗星、田園一號衛星、金紫荊衛星二號[12]、大學生小衛星-1和大學生小衛星-2A等10顆小衛星[13],發射採用單星+蜂窩圓盤構型。
任務進展
在國際上首次在軌獲得了太陽H-α譜線,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譜圖像。通過衛星在軌進行探測,對太陽進行高解析度的觀測和成像,可以更加準確地獲得太陽暴發時大氣溫度、速度等物理量的變化,進而建立起太陽暴發從光球到日冕的能量積累、釋放、傳輸的完整物理模型,對研究太陽暴發的動力學過程及物理機理提供關鍵數據[14]。
研發團隊
項目發起者是南京大學天文與太空科學學院,承擔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的設計研發和運行等工作[1][15]。
注釋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