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耿馬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耿馬司
Remove ads

耿馬司,是耿馬安撫司耿馬宣撫司的簡稱,是歷史上存在於中國滇西地區的一個土司,早期4代不歸屬元朝,後為明朝清朝中華民國所封,轄境相當今雲南省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土司為傣族,罕氏。1950年後撤銷耿馬設治局,改置耿馬各民族行政委員會,1952年改設耿馬縣,1955年改設耿馬傣族佧佤族自治縣,幾經改制,1963年改為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快速預覽 耿馬土司, 創立 ...

名稱

耿馬之名,來源於巴利語「辛吐襪納塔」,意為人們跟隨著白色神馬尋覓到的地方;境內外群眾又稱這裡是「勐相耿坎」,意為黃金寶石之鄉。明朝洪武年間始有其名,《緬史》作蓋馬。[來源請求]

地理

疆域

耿馬土司的疆域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部南定河的流域,主要擁有耿馬壩,後來也擁有一半的孟定壩

政區

民族

耿馬土司轄地內主要民族有傣族佤族。此地的傣族是14世紀明朝初期由德宏遷來,帶來德宏傣族的風俗,使用傣哪文,語言為德宏傣語分類下的孟耿土語。佤族則居於山區,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

自然地理

歷史

耿馬建城與先期歷史

耿馬在傣族進入之前,相傳為三國時代永昌郡之下永壽城的所在,並於晉代299至342年間為永昌郡治所。而在傣族進入耿馬壩之前,該地為佤族所居。[1]

14世紀初,怒江以西至伊落瓦底江上游為麓川思氏(元代麓川路軍民總管府)的勢力範圍[2][3]。明朝初期,傣族麓川政權崛起,傣族成批遷入鄰近地區。1380年春,耿馬土司先祖罕刷、罕謝集團,率領部眾,自勐卯(今德宏)向南方遷移,途經木邦阿佤山抵達勐角,建立村寨。1397年,傣族頭目率百姓遷徙,經過勐省、來相、安雅、戛結,到達耿馬定居,建立耿馬城。[4]

耿馬歸附明廷、罕氏受封

耿馬早期四代土司,罕謝法、罕正法、罕邊法、罕信法,並未附明朝。但明朝征討麓川,陸續分封週圍的傣族部落為屬明土司,1584年,耿馬罕氏第一次歸附了明朝,接受明朝冊封為耿馬安撫司[5][需要完整來源]

1614年,耿馬土司罕悶金討木邦小姐娜刀坎細作召足印太(土司官夫人)時,木邦將嘉靖年間侵蝕孟定土司南傘一帶河外四圏(軍弄俄歹軒崗軒萊)為賠嫁地,歸耿馬土司[6][7]

娜刀坎細又名西襪里,南秀麗,《緬史·彬德萊王世家》作西瓦黎。她從小習藝練武,武藝超群,1632年,夫罕悶金亡故,庶子罕悶擺尚幼。1655年,緬甸東吁王朝派兵進犯耿馬,西襪里女扮男裝率土司府親兵和土練迎敵,將勝,忽大風起,掀戰袍,露腳環(婦女裝飾),敵見反之士氣大振,四面夾攻,西襪里兵敗,走芒烈,自刎。[來源請求]

耿馬歸附清廷

清順治年間,耿馬罕悶睆向清朝投誠[8]1702年,緬甸良淵王朝色內大王發兵犯耿馬,大敗而還。[來源請求]1783年,耿馬土司罕朝瑗開辦悉宜銀廠,每年向朝廷繳納「歲課」800兩,進入耿馬土司極盛時期。耿馬土司進一步增設土司統治機構,穩固其政權,將土司家族成員分派至各地,設置九勐十三圈,其後再由清政府承認世襲權。其轄境包含今日之耿馬、滄源縣以外,也涵蓋今日鎮康、永德等縣部分地區[9]

杜文秀雲南回變

1874年,回變時期,勐角董土司罕恩慶與耿馬土司罕榮升發生爭奪耿馬戰爭,罕榮升向大理提督丁恆山求援,丁以調解為名,藉機殺了罕恩慶,委罕恩慶之侄罕榮高為勐角董土司。從此開始,勐角董土司歸鎮邊廳管轄。[10]

辛亥革命與護國運動

1939年,雲南省政府設立耿馬設治局,保留了耿馬宣慰司和九勐十三圈[11][需要完整來源]

中國對日抗戰

土司罕富廷參與中國抗日戰爭,受任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耿滄游擊支隊少將司令、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九屬運輸總隊長兼高參[12]

後續的反共

罕富廷1947年起擔任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耿馬設治局選區)。1950年國共第二次內戰後期,雲南解放,在罕富廷的領導反抗下,耿馬成為雲南省最晚解放的地區。罕富廷撤退至緬甸,擔任雲南反共救國軍軍職,於滇緬邊境活動,四國會議之後撤至臺灣。1961年起返回金三角持續反共,1978年至臺北出席第一屆國民大會第六次會議,同年11月病逝於臺灣臺北市[12]

耿馬土司列表

更多資訊 朝代, 姓名 ...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